2024年初的一天,在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的地下倉庫,37歲的服裝店主張偉對著手機嘶吼:"家人們三二一上鏈接!",屏幕顯示在線人數7人。這已是他連續第89天熬夜直播,喉嚨帶著血絲,桌上擺著一排空的紅牛罐。
在三年前,他還可以靠實體店年凈利超百萬。
但這還談不上有多嚴重,尤其是在當前這種經濟環境下。
真正嚴重的是,對流量的饑渴,已經讓無數這樣的小老板們,失去重新在實體經濟中努力的能力和能量。
這就像染上一種數字毒癮。
有的人每5分鐘刷新一次直播間數據,不斷被體內的多巴胺戲弄+折磨。
有的人迷信"起號玄學",為了啟動流量,凌晨開播、紅色背景墻、特定話術,原本精明的人變得愚癡不堪。
有的人把兒女變成直播道具,用孩子天真的笑臉博取更多的直播間流量,還不斷吆喝著"快給叔叔阿姨們比心"。
更有的人孤注一擲,瘋狂投流,甚至抵押房產也要購買平臺流量包,就為了沖進品類首頁,最后落得傾家蕩產……
01
算法飼育場——平臺如何馴化小老板
凌晨2點17分,老陳的第十場直播數據定格在成交額327.6元。這個在義烏經營小商品批發的70后老板,此刻正盯著手機屏幕上的“流量扶持政策”紅著眼睛計算:要刷多少單才能激活所謂的“自然流量”。
三年前他帶著“互聯網+”的憧憬入駐平臺,如今卻陷入“投放—虧損—加投”的死亡螺旋。
平臺為了激發小商戶們投注,算法生成的各種新活動和新規則層出不窮,甚至故意制造隨機的間歇性流量獎勵——用偶然爆單制造賭徒心理。
當你作為店主,半年多虧50萬想要退出的時候,某天你竟突然爆單。一日之內賣出數千單。于是你重新燃起希望,于是你開始繼續加注,直到刷爆你的信用貸款額度。
不僅是商品曝光,在經營的各個方面,算法和流量都在操縱著商家。
“現在不是人找貨,是算法在選貨。”老陳猛吸一口電子煙,煙霧繚繞中打開后臺數據:“上周某明星同款突然爆單,現在倉庫壓著8000件滯銷品。”
他的手指劃過“猜你喜歡”推薦欄,那些被系統標注為“高轉化率”的商品,就像在驢子眼前晃動的吊在繩子上的胡蘿卜。
既然明知道這是平臺的收割鏈,能不能不做直播呢。“不做?那就得等死!”老陳咬著牙呢喃道。
互聯網電商發展這么多年,所有人都已經不知不覺中被流量的潮水淹沒,雖然鼻孔還在水面上,但經常嗆水已是必然。
可是你只能掙扎,卻再也離不開這里,而且流量投入的水面永遠正好在你的鼻孔下面。
當然,創業者們不會甘心這種命運。
拼命努力想要改變命運的競爭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幻想中的勝利和機會,被包裝成知識和技能——最流行的說法叫“運營”,消耗著商家們剩下不多的精力和資源。
某3C配件店主王姐的手機相冊里,存著上百張“爆款密碼”截圖。
從“藍色戰袍”到“多巴胺配色”,從“沉浸式開箱”到“發瘋文學”,每個流量黑話式的術語,都是懸在中小商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02
流量難民潮——被直播摧毀的實體經濟毛細血管
凌晨四點的杭州電商園,仍有三成辦公室亮著燈。透過落地窗能看到魔幻場景:左手邊是某女裝品牌創始人跪在地板拍“老板娘哭訴”的短視頻,右手邊95后創業者正用AI批量生成“工廠直銷”話術。
“現在做企業不像生意人,更像演員”,某餐飲連鎖品牌創始人李總苦笑著展示他的IP分身:抖音“煙火大叔”每天分享創業雞湯,快手“李哥嚴選”直播砍價,視頻號“老李說商業”解讀財經政策。
原來那個真正的李總,已經三個月沒進過自家線下實體店的后廚。
這種集體癲狂正在制造新型的商業人格分裂:白天是西裝革履的實業家,夜晚是鏡頭前的流量戲精;對外宣稱“匠心堅守”,后臺卻在瘋狂投放DOU+;嘴上批判“價格內卷”,暗地里把利潤率壓到小數點后三位。
某MCN機構流出的商家培訓手冊顯示,針對中小老板的“人設爆破”已成標準動作。
制造業老板要突出“工廠滄桑”,餐飲業主打“夫妻苦情”,服務業渲染“北漂艱辛”。當真實商業邏輯被數據模型解構,企業主們正在淪為算法游戲的悲劇主角。
在這種荒誕到極度的內卷中,真正的悲劇不斷發生。
河北白溝箱包商戶李某,為沖直播銷量賒賬200萬,庫存積壓跳樓;重慶某火鍋店主張姐,日播6小時致聲帶撕裂,被診斷為抑郁癥;義烏小商品城,23%的店鋪閉店原因,是因為"過度投入線上"。
與之相應的是地域實體經濟,也在直播大潮中走向凋敝。
廣州十三行檔口貼滿"直播轉租"告示,溫州打火機作坊改行直播基地,東北餐館的后廚紛紛架起補光燈。
03
隱形新地主——大廠們的“流量上癮”陷阱
某互聯網大廠流出的內部備忘錄顯示,平臺正在系統性培養“流量佃農”——通過“滿99減100”等流量誘餌,讓中小商家持續陷入“虛假繁榮”。當商家為沖成交額瘋狂備貨,系統卻在悄悄降低自然流量權重。
“這就像賭場的免費籌碼”,某前平臺運營總監揭秘:當商家日銷突破萬元,系統會自動推送“流量加速包”,達到十萬門檻,立即解鎖“專屬運營經理”,待百萬成交額達成時,等待他們的卻是更嚴苛的競價排名。
我們拿到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76%中小商家將50%以上利潤用于流量采買,單個爆款生命周期從90天壓縮至17天,商家內容創作成本同比激增430%。
在流量黑市,已經形成完整的地下產業鏈:凌晨時段的“數據維護”服務,可定制“千人千面”的假互動,“起號神器”能自動生成符合算法偏好的偽原創內容,甚至出現“代罵服務”——通過制造沖突話題拉升停留時長。
04
清醒者突圍——重建商業的“反算法生存法則”
在東莞厚街,某家具廠老板張總的操作間藏著兩個平行世界:抖音賬號日更三條短視頻,用“成本解剖”吸引公域流量;而微信里“老客戶俱樂部”正進行第89期工藝沙龍,復購率穩定在68%。
“流量是自來水,私域才是蓄水池。”他展示著自主研發的CRM系統:每個客戶有72個數據標簽,從裝修進度到寵物品種都被轉化為服務觸點。
當同行在直播間聲嘶力竭時,他的設計師正在客戶家里量尺寸。
這種“流量雙軌制”正在顛覆傳統商業邏輯:公域做聲量,用算法偏好的「沖突性內容」獲取曝光。私域做質量,通過深度服務建立情緒價值護城河。
相對張總這種環境適應者,更為激進的變革者在覺醒中破局,成為直面算法冰河和流量洪水的末日救世者。
當杭州某直播基地深夜依然燈火通明時,成都玉林路口的雜貨店主老王準時在21點拉下卷簾門。
門上的粉筆字在路燈下清晰可見:"本店不直播,只賣給看得見笑容的人。"
他并沒有成為各大互聯網平臺發言人說的那種被時代淘汰的人。不做直播的他精力充沛,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老顧客交流,他的生意反倒更加好了。
凌晨五點,某美妝代工廠內,李總關掉了第17個直播間。他決定停止追逐“全網爆款”,轉而把研發費用提升至營收的15%,并開始真正打磨自己的品牌價值。
在西安開面館的老方,拒絕入駐外賣平臺,用"免費加面"沉淀社區客戶,建立22個微信群年營收反增30%。
在深圳華強北開檔口的黃總:砍掉直播部門,專注維修技術培訓,成為海外電子市場的技術供應商。
“真正的商業戰爭不在流量場,在用戶心智的毫米之爭。”
在中山燈具產業帶,陳老板的“笨辦法”正在見效:每周親自給20個老客戶打電話,并利用AI技術為每個老客戶針對性制作專屬的“光源知識課”。當同行為今年618狂歡備貨時,他的工程訂單已排到明年第二季度。
這些覺醒者正在重構商業底層代碼:
- 用“內容資產”替代“流量消耗”。
- 用“用戶LTV(總價值)”對抗“GMV(成交額)焦慮”。
- 用“慢增長”破解“快消亡”。
某商學院最新調研顯示,踐行“反流量依賴”策略的企業,客戶獲取成本降低57%,產品溢價空間提升23%,團隊穩定性增強41%。
05
結語
當算法試圖把每個企業主訓練成數據勞工,真正的商業智慧正在暗處生長。那些停止在流量賭場梭哈的老板們,開始回歸商業本質。
我們給所有流量依賴中覺醒的中小企業主和創業者,提出以下建議:
1、把60%精力從「追熱點」轉向「挖痛點」
2、用「用戶記憶度」替代「平臺曝光量」
3、讓「產品自傳播力」成為新ROI標準
這不是被迫應戰的商業抵抗,而是一場主動出擊的價值遷徙。當潮水退去,最終留在沙灘上的,一定是那些深諳「流量如水,品牌似舟」的破局者。
作者簡介:前國際4A創意總監,知勝咨詢創始人,公眾號小宇宙全開主編,操盤過多個10億級品牌轉型戰役,現為多家行業顛覆性新技術/新業態公司提供戰略咨詢服務,并致力于將最新的營銷技術及成功案例賦能給中小企業。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