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茨威格 圖源網絡
這仿佛也是我們的昨日世界
——讀茨威格自傳《昨日世界》
文/云淡風輕
有一天在B站閑逛,看見董宇輝賣書,就點了進去,他賣的是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順便還賣另一本《三大師傳》;聽了一會兒實在聽不下去,就退出了。董老師的口才當然沒得說,可怎么都覺得那推介言語中的雞湯味道有點濃,有點膩:吃苦、奮斗、成名、人生需要迎戰各種苦難,然后迎來自己的星光閃耀之時!這個這個.....,人家書里好像也不是這意思啊!
這兩本書我都讀過,說實話談不上很喜歡,尤其不喜歡群星閃耀那本書中寫托爾斯泰的那幕場景劇,在我看來既夸張又不自然。其實茨威格的其它小說我也覺得怪怪的,這當然不是這位偉大作家的緣故,而是我自己的緣故,我不是文人也不是作家,我的讀書方式是簡單粗暴的,我總是把書里的人和事當成真的,于是當我讀《馬來狂人》啊《陌生女人的來信》啊《心靈的焦灼》等等作品的時候,我很少去贊嘆去品位那些心理描寫場景描述的細膩深刻和跌宕起伏,而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評判:這人真是神經病!受虐狂!(不是說作家,是說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因為那種不可思議的細膩和神經質敘述對整本書失去興趣。于是作家也就因此在我的心目中變得遙不可及如同一個疏離虛幻的影子。
茨威格 圖源網絡
直到讀了《昨日世界》。
在這部書中,我發現那些原本如雷貫耳卻虛無縹緲高不可攀的偉大人物,比如佛洛依德、羅曼羅蘭、羅丹、高爾基,還有偉大的茨威格自己,竟然都是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不僅如此,我還發現,這舉世聞名的偉大作家的所處時代和成長經歷與我們這代人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以至于在讀它的時候,常常忘記了茨威格寫的是一百年前的歐洲,反而感覺到:這位睿智而飽經風霜的偉大智者正站在云端,用冷靜的目光注視著眼下的這個世界。因為他筆下的那些場景、那些事件甚至那些人物都與我們是如此貼近如此類似。于是我想:果然歷史是循環的。
比如一開頭他就說:如果需要我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我成長的日子做一個概括的話,我希望是“黃金的和平年代”....,這說的是19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前面的二十年,但是,難道不可以是一百年以后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年代嗎?
《昨日世界》是斯蒂芬·茨威格的回憶錄。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他家境富有,父親是個猶太大商人。他從小思想活躍喜歡讀書,17歲時他在雜志上發表第一首詩;1899年中學畢業后開始游歷歐洲并寫作。《昨日世界》中,這段年代的經歷描述極其生動也極其美好。1933年希特勒上臺,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屢次遭納粹驅逐,先后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六十一歲時在巴西自殺。那是他完成這部回憶錄的同一年。
這本書中,茨威格以個人經歷為主線,回憶了他出生、成長的時代,他的中學、大學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游學經歷和藝術創作生涯;以及戰爭期間國家、民族的變遷。令人驚嘆地再現了被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們摧毀前的歐洲,那個美麗祥和的歐洲。
他是個經歷了歐洲平和寧靜的生活的人,那是他人生中的黃金歲月,又是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昨日世界》是一部關于一個失去的時代的記錄,卻又充滿了對人性和啟蒙時代的由衷贊美,以及世界的動蕩對于人類這種品行摧毀的發自靈魂深處的擔憂。
其實對于這部書,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寫讀后感,又覺得根本不用寫讀后感,只要讀它就可以了。
他談到戰爭與群體:
當人們誤以為在生活中早已死去和裝進棺材的東西,突然以同樣的形式和姿態重新向他們走去時,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
誰表示懷疑,他們就妨礙了他們的愛國主義事業,誰提出警告,他們就嘲笑他是悲觀主義者,誰反對戰爭,誰就會被打成叛徒。時代幾經變遷,但總是這一幫子人,他們把謹慎的人稱為膽小鬼,把有人性的人稱為軟弱的人。
我不得不承認,群眾中最初爆發出來的那種情緒,確有崇高和吸引人之處,甚至有一股使人難以擺脫的誘惑力。
有罪的不是散布的人,也不是漫不經心和無憂無慮的人,而是那些用語言來煽動戰爭的人。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反對這些人,那我們也是有罪的。
為什么會有世界大戰發生?因為整整“四十年和平時期積聚起的內部力量,它必然要發泄出來”。似乎,世界又站在了一種微妙而動蕩的邊界線上。
我害怕人類之間互相廝殺的戰爭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現在戰爭第二次爆發了。我整個一生熱烈追求人性和精神上的團結一致,在那個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需要牢不可破的團結的時刻,由于受到嚴重的排擠而感到無能為力。我感到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孤獨。
茨威格 圖源網絡
他談到成長與生活:
一個人的肌肉缺乏鍛煉,以后還是可以補償的;而智力的飛躍,即心靈那種內在的理解力則不同,他只能在形成時的決定性的那幾年里進行鍛煉,只有早早學會把自己的心靈大大敞開的人,以后才能夠把整個世界包容在自己的心中。、
把偶然的事件和命運等同起來,僅僅是青年時代最初幾年的事。后來我知道,一個人的生活道路原來是由內在因素決定的;看來,我們的道路常常偏離我們的愿望,而且非常莫名其妙和沒有道理,但它最終還是會把我們引向我們自己看不見的目標。
過了好多年以后我才懂得,就是折磨、迫害和孤單的不斷升級和強化,也不會把一個人摧垮。生活中的一切重大事情都是這樣。一個人獲得這類認識,從不是通過別人的經驗,而始終只能從自己的命運中獲得。
驕陽普照著大地。正如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我面前的影子一樣,我也看到了這次戰爭后面另一次戰爭的影子。戰爭的影子將貫穿我們全部的時代,不會再從我這里消失;...。可是不管怎么說,每一個影子畢竟還是光明的產兒,而且,只有經歷了光明和黑暗、和平與戰爭、興盛和衰敗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過。
他談到佛洛依德:
我在那些時候常常和弗洛伊德討論起戰爭和希特勒世界的恐怖。作為一個思想家,他對那些可怕的野蠻行徑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他說,有人總是責罵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因為他否認文化能戰勝本能;現在人們看到——他的見解得到了最驚人的證實,即野蠻殘酷、自然的毀滅本能在人的心靈中是鏟除不掉的。也許在未來的世紀里,人們會找到一種至少在各族人民的公共生活中壓抑那些本能的形式;可是在平常的日子里,那些本能作為不可根除的和也許是必不可少的保持緊張狀態的力量存在于最內在的本性中。
茨威格 圖源網絡
他談到羅丹:
當我到了羅丹那里,我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我沒有向他致意,只是站在他的作品中間,我自己似乎也成了他的作品。.....這位老人向我發出了邀請,問我是否愿意看看他在默東的畫室。他甚至請我同他一起用餐。就這樣,我得到了第一點教益:偉大的人物總是心腸最好的。我得到的第二點教益是:偉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幾乎都是最樸實的。在這位享譽世界的偉人家里——他的作品一條線地精心琢磨,飯菜又是如此簡單,就像一個中等農民家庭的生活水平......
他的眼睛在吃飯時顯得和藹可親,此時卻閃耀著奇特的光芒,他仿佛變得更高大、更年輕了。他用全部的熱情和魁偉的身軀的全部力量工作著。每逢他向前或后退時,地板嘎吱嘎吱直響。然而他根本聽不到這些。.......這時,他把我全忘了,對他來說,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那座雕像,以及他那無形的精益求精的構思。.......我不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偉大的時刻是不能用時間來衡量的。羅丹全神貫注埋頭創作,就是雷鳴也不能把他驚醒。他的動作越來越用力,甚至有點發狂;接著他變得粗野,完全沉浸在陶醉狀態之中;.....他在這段聚精會神工作的時間里全然把我忘了。他記不得他領一個年輕人到他的畫室來,為的是讓他看自己的作品。而這個年輕人緊張地站在他的身后,呼吸短促,一動不動,仿佛他的一件作品。
這樣的內容,書中比比皆是。從來沒有一部回憶錄像《昨日世界》這樣令我有這么深的帶入感:它既有對昨日美好的太平世界的留戀和緬懷,也有對現今專制狂熱的非理性世界的痛心和失望,還有對未來自由、和平的理性世界的憧憬和向往。這是昨日的世界,也是當下的世界,或許還是未來的世界。
作者:云淡風輕,六零后理工女,現居深圳。退休后閑適散淡。喜愛美食美景兼顧讀書與瑜伽。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