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一位國際志愿者(右一)在義烏參加志愿服務。受訪者供圖
三月江南,浙江的“洋雷鋒”如往常一樣活躍在大街小巷,給人們帶來暖暖的春意。
“來,我們拿著種子一起來拍張照。Cheese……”3月12日植樹節(jié),義烏市后宅街道“聯(lián)合國社區(qū)”金城社區(qū)舉辦的“Hello neighbor(你好鄰居),你捐一盆綠植、我還一顆種子”活動中,一位高鼻深眸、滿臉微笑的志愿者,一邊用中文、英文、阿拉伯語和孩子們交流,一邊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快樂時光。
他叫麥克,來自敘利亞。今年30歲的他,已在義烏生活了10年,是金城社區(qū)國際兒童主任。“記錄孩子們的生活,幫社區(qū)里的183名外籍兒童愉快成長,是我的‘工作’。”麥克邊拍照邊說。
而此時,130公里外的紹興柯橋,62歲的也門籍外商拉德曼正在走訪社區(qū)里的外籍居民。他的手機,每天24小時開著。“如果有需要,我隨時愿意為大家效勞。”拉德曼說。
在浙江,像麥克和拉德曼這樣熱心腸的外籍人士還有不少。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參與到社區(qū)治理、環(huán)保行動、涉外糾紛調解等各種志愿服務工作中去,有的甚至成了所在社區(qū)的“形象代言人”。
“洋雷鋒”,帶動了社區(qū)的多元文化交流,詮釋了“第二故鄉(xiāng)”中國的溫暖,也為浙江的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一些新經(jīng)驗。
從“外來者”到“中國通”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埃及小伙穆罕默德,第一次聽到雷鋒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還是在9年前,他跟著經(jīng)商的舅舅初到義烏時。
“做好事,不留名。”穆罕默德說,一次偶然的交流,一位中國朋友告訴了他雷鋒的事跡。他很感動,并暗自發(fā)誓,“我也要成為那樣的人。”
到義烏后,穆罕默德白天在外貿(mào)公司上班,晚上到夜市擺攤,很快“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幾年后,他開起了自己的果汁飲料店。由于店主人穆罕默德常行公益之舉,人們愛屋及烏,經(jīng)常照顧果汁飲料店的生意,讓它們成了義烏“網(wǎng)紅店”,目前已發(fā)展到7家連鎖店。
“雷鋒做好事,都是從眼前、從小事做起。”性格開朗的麥克,第一次參加志愿服務是在10年前。那時,他還是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的一名留學生。
“學校老師帶我去展會當引導員。”麥克說,他是抱著鍛煉漢語口語的心態(tài)去的。但正是那一次活動,開啟了他的志愿服務之路,讓他一下子認識到了“外面的世界”。如今,他還和那時認識的一些朋友保持聯(lián)系,并積極發(fā)動身邊的各國友人一起做公益。
從“外來者”到“中國通”,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在杭州,從事語種志愿服務的杭州西湖景區(qū)靈隱綠葉國際服務隊,也經(jīng)歷了這樣一次“漂亮轉身”。隊長吳亮亮說,2019年5月隊伍成立之初,他們招募外籍留學生志愿者,還需要到處貼海報。如今,越來越多人慕名而來、主動報名。他們的隊伍從零開始,已累計招募50多人,成為了西湖景區(qū)一道“別樣風景”。
這樣的“洋雷鋒”隊伍,在浙江有不少。湖州德清“洋哥”志愿服務隊,前后吸納了來自摩洛哥等10余個國家的150名隊員,他們不僅提供語言服務,還幫助當?shù)剞r(nóng)戶直播賣水果;寧波北侖新碶街道玉蘭社區(qū)推出的“新蕊學語”項目,通過招募外籍“新寧波人”擔任公益英語教師,激發(fā)了居民的學習熱情;有10多位外籍義工的臺州溫嶺城南義工隊,其中來自非洲喀麥隆的隊員艾布爾·斯蒂芬,還曾榮獲2020年第二季度“臺州好人”稱號……
“與過去相比,近年來外籍青年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志愿服務的意愿有所增強。在各類青年志愿服務項目交流活動中,經(jīng)常有他們活躍的身影。”團省委志工權益部部長郭彧說,浙江正加速形成縱貫多個層次、覆蓋多個領域的國際志愿服務格局。
不僅如此,記者了解到,在浙江,部分文旅資源豐富、外貿(mào)服務集聚的城市,還根據(jù)自身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培育出了“好山好水講好浙江故事”等獨具特色的國際志愿服務品牌。
“‘洋娘舅’‘洋翻譯’,他們的服務內容雖不同,但本質上,他們都是‘洋雷鋒’。”省政協(xié)委員、義烏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馬飛介紹,目前,僅義烏一地,就活躍著50支外籍志愿者隊伍,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750余名“洋雷鋒”。他們廣泛參與普法宣傳、公益環(huán)保、文化交流等各種志愿服務。
學習雷鋒好榜樣
文化認同下的跨文化傳承
“來,我給你看個東西。”在紹興柯橋采訪時,印度外商維薩爾略帶神秘地向潮新聞記者展示了他的“浙江省無償獻血榮譽證”。
“你知道嗎?有了這張卡,我可以免費去景點、免費乘地鐵。”維薩爾說,兩年前,他還收到了由國家衛(wèi)健委、中國紅十字總會等單位聯(lián)合頒發(fā)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這本榮譽證書的照片,一直在他微信朋友圈置頂。
無償獻血這件事,維薩爾做了16年。如今,他不僅成了當?shù)厣鐓^(qū)的“名人”,在當?shù)赝馍倘后w中也廣受尊敬。“這種感覺挺好的。”維薩爾說。
無獨有偶。義烏世界商人之家“旭日公益俱樂部”負責人、馬來西亞人郭集福,也是一位資深的無償獻血志愿者。10余年公益生涯中,他不僅帶領上千名中外志愿者做公益,還帶頭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18年,郭集福獲得“西湖友誼獎”,這是浙江省政府為表彰外國專家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中作出突出貢獻而設立的最高榮譽。之后,他又拿到了中國的永久居留權。
“我很感恩浙江。”郭集福說。
美國籍教師瑪麗從寧波諾丁漢大學退休后,選擇繼續(xù)留在寧波鄞州生活,并成社區(qū)圖書館的“一日館長”。“我和丈夫的中文,都是孔子學院的志愿者免費教出來的。現(xiàn)在,在社區(qū)的幫助下,我又來教大家英語口語,這是一種愛的循環(huán)。”她說。
杭州西湖景區(qū)靈隱綠葉國際服務隊4位國際志愿者和兩位小游客合影。
相比“公司老板”,常駐義烏的尼泊爾籍外商“王子”,更愿意人們稱他為“志愿者”。“2024年度國際友好人士代表”“無廢國際宣傳大使”……受訪時,“王子”指著辦公室內的滿墻榮譽,一臉自豪。
“王子”本名拉吉·庫瑪爾,還是義烏市稠城街道詞林社區(qū)的“外籍委員”。“有了這個身份,社區(qū)里的大小事,我都可以積極參與。”“王子”說。
詞林社區(qū)住著1000余名外籍居民。稠城街道專職社工蔣妃表示,去年,他們在社區(qū)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志愿者站,吸納了100多名外籍志愿者,并常態(tài)化開展簽證辦理政策咨詢等服務。“這些服務,讓老外不再見外。”她說。
“這是一場外籍志愿者和中國社區(qū)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就。”浙江師范大學社會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許濤說,一方面,“洋雷鋒”通過社區(qū)志愿服務,為社區(qū)帶來不同文化視角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另一方面,社區(qū)也給“洋雷鋒”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實現(xiàn)自我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平臺。
“‘洋雷鋒’現(xiàn)象和群體的出現(xiàn),點亮了無數(shù)人的心燈,也展現(xiàn)出雷鋒精神所具有的跨時代、跨文化的獨特傳承價值。”浙江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學院教授李煜熠說,在全球文明互鑒、共融的今天,不斷涌現(xiàn)的“洋雷鋒”,為浙江加強與世界的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新橋梁。
不久前召開的義烏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義烏相關部門邀請多位外籍人士代表,旁聽義烏市政府工作報告。會后,一些“洋雷鋒”為義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積極建言獻策。
據(jù)悉,浙江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各地、各領域根據(jù)自身需求,通過優(yōu)化志愿服務平臺載體、加大對志愿者禮遇激勵等方式,吸納更多外籍志愿者參與到社區(qū)服務和文化交流中來,積極拓寬基層社區(qū)共建的多元參與路徑,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現(xiàn)代化水平。
文化融入后如何價值共生
國際社區(qū)治理的范式轉型
近年來,浙江各地的“洋雷鋒”頻頻“出圈”,為何?
對此,許濤的回答是,首先,作為市場大省,浙江自帶開放基因,人們的包容自信,為“洋雷鋒”群體出現(xiàn)和成長提供了沃土。
根據(jù)人社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去年9月發(fā)布的2023年度“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杭州位列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
今年1月21日,浙江省推進邊檢出入境便民利企政策新聞發(fā)布會上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浙江省入境外國人40.05萬人次。其中,通過免簽入境浙江的外國人13.09萬人次,同比增長873%。
“浙江對老外的吸引力與日俱增。”許濤說。
其次,許濤認為,省內一些地方針對外籍人才的評聘,加入了“公益志愿服務”考量新維度,這激發(fā)了部分外籍人士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
“當前,國內一些城市的國際社區(qū)治理,正經(jīng)歷從‘文化融入’到‘價值共生’的范式轉型。”長期從事國際社區(qū)跨文化協(xié)商治理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曄琴說,這種現(xiàn)象在上海浦東新區(qū)和紹興柯橋的一些社區(qū)尤為明顯。“他們建立跨文化調解工作站,將外國社區(qū)議事模式與中國‘楓橋經(jīng)驗’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涉外矛盾糾紛調解等基層治理新模式。”她說。
在肯定的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外國人參與社會公益”,在相關制度層面上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處。李煜熠坦言,目前,“洋雷鋒”這一稱謂,在國內還缺乏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在一些具體的志愿服務中,外籍志愿者相關權益也難以得到完全保障。
“要及早建立和完善國際志愿者參與我國社會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的管理機制,引導外籍人士更加有效、規(guī)范地開展活動,細水長流,推動雷鋒精神在更廣范圍的傳承。”李煜熠建議。
在記者采訪的“洋雷鋒”中,確有人因志愿服務工作內容龐雜、個人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而萌生退意。
“要真正發(fā)揮好‘洋雷鋒’作用,還需要深入理解不同國家文化背后,人們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的差異,尊重差異,并有針對性地制定規(guī)則,讓其成為一股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推動社會進步的獨特力量。”趙曄琴說。(潮新聞 執(zhí)筆 錢關鍵 宋哲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