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美芯片博弈已經有四五年了,結果如何呢?
在技術層面,不可否認,我國處于落后階段,尤其在先進芯片領域,落后的還有點多。臺積電作為芯片制造領域的霸主,其創始人張忠謀曾毫不掩飾對國產芯片技術的鄙夷和嘲笑,直言“中國大陸落后至少20年”。
而ASML公司作為光刻機領域的霸主,其CEO也曾公開表示,“即使公開圖紙,中國也造不出”。很顯然,外界普遍認為,中國芯很難追趕或超越。
尤其在一組數據公布后,不少網友都開始質疑,國產芯片真的“輸”了?根據數據顯示,2025年1-2月,短短2個月的時間,我國芯片進口額就接近4023億元。努力了這么久,難道中國芯還沒有擺脫對芯片進口的依賴嗎?事情并不像看起來的那么簡單!
前面已經提到了,在先進芯片領域,我國技術落后是事實,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的迭代或超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既然如此,在先進芯片領域,擁抱“進口”,難道不是更加高效的方式嗎?一直以來,不管在各行各業,我國都是從學習、模仿再到超越,所以說,擴大芯片進口并不代表“認輸”,反而是中國芯片產業“死磕到底”的體現,這就是“東方智慧”的玄妙之處了。
在美揮動了封鎖“大棒”后,中國半導體產業就采取了“雙軌并行”的策略,在先進芯片領域,咱們愿意繼續支付“買路錢”,用空間換時間。而在成熟芯片領域,以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為等為代表的國產芯片企業,扛起了自主研發的大旗,除了加大科研投入外,還加快了產能擴建。截止到2024年底,我國在28nm及以上成熟芯片領域的產能占比,已經提升至39%,穩居全球第一。這也加速了智能汽車、智能家居以及物聯網等領域的國產替代,擺脫了對芯片進口的依賴。
有專家曾經說過,先進芯片很牛,但成熟芯片才是剛需。只要中國能夠在成熟芯片領域實現自給自足,就可以滿足整個市場80%的芯片需求,現在看來,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朝著這一目標邁進,且已經有了階段性成果。
以中芯國際來說,投入了1700億元新建三座晶圓廠,其產能也實現了單月100萬片的突破,這就意味著,距離“2027年自給率達到70%”的目標指日可待了。
反觀美芯產業,英特爾業績暴跌,沒有中國市場的支持后,單季度業績虧損就達到了166億美元,而高通、AMD以及美光等芯片巨頭,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業績暴跌,甚至有得企業不得不裁員來節流。美芯制裁究竟制裁了誰,結果很清晰了。
別以為進口額暴增,就意味著出口額暴跌,要知道,我國2024年的芯片出口額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順利登頂,中國也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芯片出口國。所以說,中美芯片博弈,誰處于劣勢,一目了然了吧?繼續努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