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貞寬懷真偉大
——重讀李大釗《獄中自述》
徐興信
在冬日的暖陽下,我踏著滿地金黃的落葉,穿過一排排堅直的樹木,它們如同歷史的守衛,靜靜地佇立在寒風中。陽光透過稀疏的枝椏,斑駁地灑在我的身上,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束光線中蘊含的歲月沉淀。在這樣的一天,我走進了李大釗紀念館,去尋找那些被時光雕琢的記憶。
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名字與革命的火焰一同燃燒在中國近現代史的長河中。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重讀李大釗的《獄中自述》,不僅是對李大釗的深切緬懷,而且也是對建黨百年輝煌歷史的深情凝望。
我慢步轉入碑林,那里靜謐而莊嚴,每一塊碑石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段文字都是精神的傳承。在這里,我停下了腳步,靜靜地站立在李大釗的《獄中自述》碑石前。我用手機拍下了這塊巨大碑記,那鐫刻著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一個革命者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守。我反復閱讀著李大釗的自述,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一般,敲打在我的心上。
我慢慢轉身,坐到湖邊靠椅,又打開手機上剛拍的碑照,重讀偉人自述一列列字,進入歷史沉思——
在危急關頭,李大釗放棄了組織的安排、朋友們的勸告、和妻子的催促,一再拒絕南下,堅持留下來領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他的犧牲,是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的滿腔熱血和寶貴生命。現存的《獄中自述》實際上是李大釗在視死如歸心境下撰寫的一份答辯狀,即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為一同被捕的同志進行集體辯護,并聲明個人負其全責。
《獄中自述》是李大釗的絕筆之作,堪稱書法佳作,震古鑠今,方正宏闊,自然篤定,行筆越來越灑脫,通篇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氣,令人聯想到書法史上的逸品——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楊繼盛在死牢中撰寫的自書年譜。該文先后有三稿,初稿、二稿、三稿所述基本一致,只有文字表達上或有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稿都更加清晰、整齊,改動越來越少,可見李大釗撰寫時心神寧靜、從容淡定。(注:李大釗《獄中自述》定稿共2818字,用毛筆小楷書寫在13頁紙上,后被粘接在一起,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李大釗一生除1914年初到日本留學期間,寫過簡單的,《我的自傳》英文作業外,沒有留下任何人任何自傳類的作品。《獄中自述》雖然帶有部分自傳的色彩,但是其寫作目的并非為了留下個人的自傳或傳記資料,而是因為獄中供詞即由書記記錄下來的審訊記錄,和李大釗原意不符者甚多,所以李大釗要自己直接撰述。李大釗本來就是北洋專門法政學校的高材生,撰寫一份法律文書自然不在話下。筆者認為,現存的《獄中自述》實際上是李大釗在視死如歸心境下撰寫的一份答辯狀,即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為一同被捕的同志進行集體辯護,并聲明個人負其全責。至于他自己,則為功為罪,所不暇計。也就是說,《獄中自述》不是自我辯護,即李大釗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形式進行最后的斗爭,竭盡全力為同志們爭取一線生機,同時借機盡量擴大宣傳國民革命的思想觀點。
“惟望當局對于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是李大釗撰寫答辯狀的真正目的所在。與此同時,李大釗并未忘記安排自己的后事,又有陳者:“釗夙研史學,平時搜集東西書籍頗為不少,如已沒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李大釗不置家產,身后家里只有一塊大洋,中外文圖書是他巨大的財產。李大釗的這一安排后來通過朋友得到了落實,大部分圖書被保存了下來。
李大釗在撰寫答辯狀時,婉轉地強調中國必須采用一種新政策才能獨立富強。李大釗于1927年4月6日被捕,同月28日被執行絞刑。他在獄中撰寫答辯狀時,可能還在期待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還在想著馮玉祥國民軍如何進一步策應北伐的軍事斗爭,并不知道4月12日、15日在上海和廣州先后發生反革命政變,包括鄧培在內的一大批革命同志和戰友已經罹難。李大釗被捕時的公開身份除了北京大學教授外,還有就是中國國民黨在北方的主要負責人。獄中供詞:“我前充北大教員。因黨員資格,被舉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現在俄兵營內進行黨務工作。”李大釗在撰寫答辯狀時,對北京大學教授這一身份一帶而過,主要以國民黨黨員身份談自己立志救國救民思想的由來和加入國民黨、投身國民革命的經過,以及他對孫中山對外對內政策的理解,強調反對帝國主義,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有意忽略了反封建和反對軍閥等方面的思想主張,但是仍然婉轉地強調中國必須采用一種新政策才能獨立富強,希望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李大釗的《獄中自述》充分體現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他臨危不懼、殫精竭慮、舍生忘死,一生致力于救國救民,浩然之氣,躍然紙上。
李大釗利用國民黨黨員身份合情合理合法地進行答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守中國共產黨的機密,保護獄外的同志和青年難友,其所供述幾乎都是公開的秘密。涉及國共合作事宜,大談國民黨方面的事務,閉口不談共產黨的事務,或者只談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有關的事務,盡量撇清和蘇聯、共產國際方面的關系。最后,連法官也不得不承認李大釗無確供。然而,在李大釗領導下,國共兩黨在北方的黨務得到蓬勃發展,社會各界熱烈歡呼、積極迎接北伐,群眾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大有南北夾擊之勢。奉系軍閥張作霖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又懼又怕,必欲置李大釗等于死地而后快,上演了他們最后的瘋狂,草菅人命,匆匆忙忙判處了李大釗等革命者的死刑,當然這并不能挽救北洋軍閥走向覆亡的歷史命運。
我讀著想著,心血涌動:《獄中自述》正是李大釗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的光輝寫照!李大釗寫于1919年的著名短文《犧牲》說:“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由此可知,李大釗在投身革命之時,就已經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1922年,李大釗的次子在北京出生,李大釗給他取名光華,理想信念,代代傳承,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再次表明他不怕犧牲的決心。革命理想高于天,《獄中自述》正是李大釗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的光輝寫照。
在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可以告慰英靈的是,李大釗等革命先烈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理想和奮斗目標終于實現了。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李大釗精神一直都是鼓舞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晚上,我久久注視“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心中充滿希望。
2024年12月16日
作者徐興信,樂亭縣政協原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