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女性一生大約要用掉10000多片衛生巾。
作為貼身必需品,衛生巾質量對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我們依然在經歷著“衛生巾塌房”的隱痛——
長度虛標、材料劣質、價格虛高、惡臭宣傳……
今年3·15晚會,再爆驚人黑幕——成噸的衛生巾殘次品從垃圾堆中被翻新,工人徒手分揀、可著桌子敲打狂摔恢復蓬松度,每個畫面,都在刺痛4億女性的神經,看完瑟瑟發抖!
這些本該被銷毀的工業廢料,裹挾著霉菌、化學殘留和未知病菌流向市場,成了無良商家的“暴利密碼”。
更令人窒息的是,衛生巾質量問題頻出,卻連公開討論都充滿了羞恥。
當衛生巾還被隱晦地稱作“那個”,購買時要被 套上黑色袋子,在辦公室取出要快速塞進口袋......女性的健康防線便會一直脆弱。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自救,更需要一場關于身體自主意識的覺醒——拒絕月經羞恥,別讓衛生巾再遮遮掩掩。
推薦大家去讀讀這本《女性衛生用品的社會史》,書中闡述的不僅是女性衛生用品的社會史,更是全世界女性都遭遇過的共同困境。
·關于世界各地的月經禁忌;
·揭示“月經 = 污穢”觀念深入人心的原因;
·探討廣告該不該如實表現經血等......
長銷10年,重印10次,它的出版,本身就是意義。
希望每一位讀完這本書的女性,都能正視月經,坦然面對自己的痛與快樂。希望男性也能理解,流血不只需要治療。
畢竟,女性有月經是天經地義的啊!
以下摘選自《女性衛生用品的社會史》
月經緣何與“不潔”掛鉤
月經禁忌究竟因何而起?
民俗學家宮田登對月經禁忌的起源做了如下推測:
在人們難以對女性的月經做出合理解釋的階段,月經無疑被理解成了某種和超越人類智慧的神秘領域有關的現象。首先是自然而然的恐懼感,擔心“大量出血會不會導致死亡”。分娩和月經等出血現象是女性獨有的,是凸顯男女差異的明顯要素。男性很可能是在這一背景下,基于“出血→死亡”這一關聯對與之掛鉤的女性產生了畏懼感。
簡而言之,正是這種畏懼和恐懼的情感導致了對月經的另眼相看,最終使其成為禁忌的對象。
圖 |《經期貧困是每個女孩永遠的痛》
功刀由紀子則進一步分析了宮田登指出的“對經血的恐懼”,試圖對“血穢”的起源做出新的詮釋。
人們會將怎樣的目光投向經血與分娩時的出血呢?盡管同是血液,但傷口的出血、來自肺與胃壁的咳血與吐血呈液態,顏色鮮紅。而經血并非純粹的液體,還含有包括卵子在內的卵泡成分,有大量固態物質,顏色偏黑。分娩時的出血也是如此。而且在胎兒出生后,母體還會排出胎盤,這也是一種包含大塊結構體的出血,在日語中稱“后產”。
此外,經血總是突然到來,無法人為控制,因此連當事人自己都會心生畏懼,將其與危險聯系在一起。
與月經打交道的時間久了,當事人也許會察覺到其中的周期性。但在分娩后,月經會暫停一段時間。營養不良和重病也會導致停經。舊時的營養狀況不比現在,且嬰兒死亡率高,不得不多生多育。因此舊時女性的月經次數也許不如現代女性這般頻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月經就更容易成為恐懼的對象了。
也許正是上述因素的疊加促成了“血穢”意識的形成。在尚未闡明人體運行機理的時空,人們難免會對出血生出直覺層面的恐懼,畢竟出血總是伴隨著死亡的陰影。而且人們可以通過長年累月的經驗分析出,病人的血液存在傳播疾病的風險。這種視經血為污穢的觀念具有生物學和醫學層面的意義。
功刀的推論是,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出血”必然是與“死亡”掛鉤的,而且人們通過經驗總結出了“血液可以傳播疾病”,經血的形狀還與其他出血有所不同。在生育率較高的時代,見到經血的機會也非常有限,這也加劇了人們的恐懼,于是便催生出了視經血為“污穢”的觀念。
除了“嬰兒死亡率高”,缺乏有效的避孕方法應該也是“多生多育”的原因之一。
點擊鏈接下單↓
每一次正視月經,都是文明進步的一小步
“不能在太陽底下洗,因為那都是臟東西。”
在近代以前,月經兼具兩種屬性,即“成長的標志”和“禁忌”。初潮是要慶祝的喜事,但經期女性會被隔離在小屋里——兩種并存的月經觀在這一看似矛盾的習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到了近代,在醫學層面否定了這類觀念。如第一章所述,月經在這一時期被逐漸視為實現“富國強兵”的重要生理現象,月經不潔觀念也因此淪為了醫學管控月經的障礙。《婦人衛生雜志》的不少講座文稿都能體現出,醫生們也在努力消除視月經為污穢的觀念。
月經在舊時被認為是排泄體內不潔之物的機制,因而催生出了“經期身體污穢”的觀念,但月經并非不潔之物,也并非無用之物。
視女子月經為“不潔”乃是陳年舊事。從醫學角度看,月經是不可或缺的生理作用。既是如此,經期拜神敬佛就并無不可。大可坦然待之,無須懼怕憂慮。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月經不潔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甚至對日后對待經血處置用品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章介紹過的那位在大正年間迎來初潮的女性表示,月經在當時是“最忌諱的話題”,所以她都沒跟母親和姐姐聊過。長輩當然也沒有提前告訴她經血該如何處置。
圖 |《生理醬》將生理期的生理痛擬人化
不僅如此,母親還告訴她經血處置用品是“污穢之物,見不得光”,洗完以后只能晾在雜物間里……類似的口述記錄不勝枚舉。20 世紀 80 年代開展的一項關于月經的問卷調查也收到了這樣的答復:
(第一次來月經時)媽媽拿著水盆把我帶去廁所跟前,往我身上撒了點鹽,說“你得拿到這里洗,不能在太陽底下洗,因為那都是臟東西”。(回答時 52 歲) “月經 = 污穢”的觀念深入人心,母親和老師都嚴格要求我偷偷處理衛生用品,千萬不能讓人看到。晾洗過的月經帶時,也要拿東西遮住。(回答時 32 歲)
“經血處置用品就該藏起來”“月經就是下三路的臟東西”……正是這類觀念壓抑了女性理所當然的殷切愿望——想要使用更舒適的月經處置用品。
點擊鏈接下單↓
打破月經羞恥,撕掉“月經不潔”的標簽
經血是藍色的?
廣告該不該如實表現經血
小野千佐子還指出“大眾媒體和塑料衛生巾廠商往往不敢如實表現月經”。她引用了日本民間放送聯盟的播放標準(“涉及暗中使用的物品、不適合在家中討論的物品的廣告需嚴加斟酌”)和日衛聯發布的女性衛生用品廣告自我約束指導方針,批判這種做法會助長“將月經視為應當隱瞞的個人問題,而非女性身體的自然生理機能”的月經觀。
然而,由于電視廣告是穿插在節目中播放的,觀眾別無選擇。我個人認為民間放送聯盟的播放標準整體上有較強的保守傾向(包括但不限于針對女性衛生用品廣告的條文),但設置一定的規則也是理所當然。也正是這些規則讓廠商頭疼不已。畢竟電視臺與廠商都是企業,都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到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做出最大公約數式的應對。
2017 年,歐洲某衛生用品品牌本著“打破月經禁忌”“如實表現月經”的理念發布了一則宣傳片,刻畫了經期女性的真實生活(如經血在淋浴時流下),在日本也引起了熱議。最引人關注的是,宣傳片中用于模擬經血的液體并非藍色,而是經血的本色——紅色。
結合視月經為禁忌的歷史,“如實表現”確實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看,這則宣傳片也確實值得稱贊。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暴露一切并非掃清禁忌的絕對條件。
安妮在短短數年里成功改寫了日本的月經禁忌,而其廣告理念竟是“連‘血’字都不會用,絕口不提‘經血’”。
“月經期間的出血量是不固定的,有的日子多,有的日子少,于是我們就會說‘請根據量的多少選擇合適的款式’,絕不會用‘出血’一詞。畢竟‘血’字會在視覺上給人留下凄慘的印象,跟‘純凈’‘平和’毫不沾邊”。在廣告中用藍色液體表現經血也是安妮首創。
常有人煞有介事道:“有些男的還以為經血是藍色的,這都是廣告的錯!”但這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廠商制作廣告當然是為了推銷自家的產品。既然目標受眾是有月經的女性,那么廣告只需將產品的特點(吸收力、使用感、尺寸等)傳達到位即可。
在歐洲發布的那則宣傳片還描寫了經期女性的倦怠神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廠商的廣告總會將使用衛生巾的女性刻畫得比平時更有活力,白天在街上昂首闊步,回家了一夜好眠。小野認為這樣的廣告助長了“消極”的月經觀,然而在我看來,這樣反而會給觀眾留下“積極”到不自然的印象。不過廣告的性質本就是如此。
其實旨在“打破月經禁忌”“如實表現月經”的歐洲廠商宣傳片直截了當地告訴了我們,將人們對月經的態度簡單粗暴地歸納為“消極”或“積極”都是無稽之談。
針對“店家在顧客購買衛生用品時提供不透明的購物袋”,小野批評道:“是企業主導了不敢公開表現月經的風潮,還采取種種舉措加以維持。”但此舉也算是面向多樣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式應對。不給衛生用品配不透明的購物袋,怕是也會有顧客提意見,而店家并沒有立場教育顧客“您應該將月經視為女性身體的自然生理功能”。日后如果有越來越多的顧客要求店家對衛生用品一視同仁,店家自會有所改變。
衛生巾選購貼士
1.選擇正規渠道,警惕低價陷阱
電商平臺:優先選擇嚴格品控渠道;
線下購買:避免購買無品牌、無生產信息的散裝或三無產品;
2.看懂包裝標識,關注核心認證
包裝完整性:檢查衛生巾的外包裝,確保完整無損,沒有漏氣或破損。
生產信息:合格產品需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執行標準(如GB/T 8939)、衛生許可證號(衛消證字);
成分透明化:不選功效性衛生巾,避免含熒光劑、香精的產品,優先選擇純棉表層。
3.自測與維權:健康不容妥協
吸水性測試:向衛生巾倒入50ml生理鹽水,5秒內完全吸收為合格;
pH值檢測:用試紙測試表層,正常范圍應為4.0-9.0;
留存證據:遇質量問題,保留購買憑證并向12315投訴,可主張賠償。
轉發給每一個她,你的每一次關注與發聲,都是在為女性健康權益筑起防線。
點擊鏈接下單↓
拒絕月經羞恥,坦然面對自己的痛與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