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意查了下近年高票房電影+2025春節檔電影的新生代主角,能在這些大熱電影里充當主角都算得上炙手可熱的。但是這些中生代or新生代的炸子雞,他們籍貫分布如何呢?如下:
- 《消失的他》主演朱一龍:湖北人,倪妮:江蘇人;
- 《孤注一擲》主演張藝興:湖南人,金晨:山東人;
- 《流浪地球2》主演吳京:北京人,沙溢:吉林人;
- 《第二十條》主演張譯:黑龍江人,馬麗:遼寧人;
- 《默殺》主演王傳君:上海人;
- 《年會不能停》主演大鵬:吉林人,白客:山東人;
- 《滿江紅》主演沈騰:黑龍江人,易烊千璽:重慶人,雷佳音:遼寧人;
- 《射雕英雄傳》主演肖戰:重慶人,莊達菲:遼寧人;
- 《封神:第二部》主演于適:遼寧人,陳牧馳:新疆人;
- 《唐探1900》主演劉昊然:河南人。
你會發現了嗎?這里面不僅廣東省一個沒有,而是包括閩、粵、桂在內的整個嶺南文化圈,全都查無此人。要知道,廣東當前雖然沒有強勢電影制片廠,但珠江廠其實也算名列八大電影廠,只是跟北影、長影、西影、上影這幾個傳統強廠相比,無論是影片產量和質量,似乎都顯得太弱勢。那么,我今天就來聊一聊:廣東為什么沒有出現像京圈、滬圈一樣的影視繁榮現象?
其實大家不能小看廣東的影視圈,出現當前的局面,主要是因為在廣電總局嚴管嚴限以前,在什么京圈滬圈形成以前,廣東電視臺已經自己先把廣東本土的影視基礎干沒了。以往廣東電視臺回顧自己“威水史”的時候,一定會搬出幾套絕對正確、絕對領先的電視劇,比如《蝦球傳》《公關小姐》《情滿珠江》《英雄無悔》《外來媳婦本地郎》等等。
2023年,廣東電視珠江臺四十周年,已經無力辦臺慶的珠江頻道搞了個訪談節目回顧歷史,其中還把《沙煲兄弟》《冷暖兩心知》也搬出來。事實上廣東臺還拍過大量電視劇,而且都以粵語原音演出并在珠江臺播出為主,像《萬花筒》《情暖荊途》《寶貝老公嬌嬌妻》《家園》《過埠新娘》等。但這些電視連續劇無一例外都在2000年以前。千禧年以后廣東臺徹底放棄了自制電視連續劇,轉為自制短劇。
很多人以為廣東電視臺的短劇只有一部《外來媳婦本地郎》,其實遠不止此。《外來媳婦本地郎》早年是斷斷續續播的,每播一段時間就會停下來播其他短劇,還有例如《柴米新人類》《大話黃飛鴻》《扭計師爺陳夢吉》等。不過,這里轉為制作短劇有當時的時代背景。
香港無線電視拍攝的短劇《男親女愛》平均收視率達到35點,最高收視率50點,紀錄迄今無法突破,此后古裝版、時裝版《皆大歡喜》同樣收視長虹。廣東臺制作了《外來媳婦本地郎》實現了交流到外省播放,例如山東電視臺以山東方言配音播出,還輸出劇本,還有安徽電視臺照抄劇情的《我愛飯米粒》等等。
但是,廣東電視臺放棄拍攝電視連續劇并逐步加大制播分離的程度(實際上廣東臺至今仍保有比北方很多電視臺都可觀的節目庫存),便失去了對嶺南地區影視制作的引領作用,嶺南地區影視由此快速沒落。廣東電視臺為什么能引領呢?因為廣東臺有當時北方電視臺難以相提并論的演員、導演和場地。
演員方面,廣東電視臺自80年代就模仿香港亞視、無線模式開辦演員訓練班。例如1988年17集電視連續劇《過埠新娘》,就是由廣東電視臺第二期演員訓練班的學員出演,飾演主角之一黃慧儀一躍成為廣東臺臺柱。黃慧儀于1993年和郭昶主演《寶貝老公嬌嬌妻》,2000年后又在《外來媳婦本地郎》中飾演祝婉玲。然而2000年后,廣東臺就停了演員訓練班,如今珠江臺觀眾非常熟悉的宋嘉其、鄺祖樂等便是最后一批由廣東臺自己訓練藝員。盡管話劇界如龔錦堂、蘇志丹、虎艷芬、吳蘇妹、林星云等、粵劇界如彭熾權、黃偉香、李池湘、鐘康祺等、電影界如黃錦裳、郭昶、潘潔等,甚至軍區文工團如《外來媳婦本地郎》“阿中”張永芳的扮演者都對廣東臺、南方臺、廣州臺的電視劇拍攝給予極大加持,但終究不如廣東臺自己培養起來的演員靠譜。廣東臺接手南方臺后繼續拍攝的《七十二家房客》就證明了這一點。
導演方面,廣東臺自己有著不少功底扎實又敢于開拓老導演。例如已故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總導演陸曉光,還有在1988年導演《過埠新娘》、后來導演《外來媳婦本地郎》并親自出演“趙處長”、還主持《搖錢樹》介紹農產品的已故導演劉效國。這些導演能玩的花樣,比如今的導演要多得多。
另外,拍電視劇需要場地。廣州市隨處可以取景,像《冷暖兩心知》那樣到東莞農村拍幾個月也不是不可以。早期很多古裝戲像《孫秀才傳奇》會在廣州文化公園的漢城拍攝,后來南方電視臺拍攝《乘龍怪婿》則是到南海影視城。廣東臺還有自己的錄影棚,《外來媳婦本地郎》中的西關大屋就一直是廠景,至今仍有觀眾以為是實景。
起初廣東臺自己不拍,不代表別人不拍。例如2000年電視劇《少年包青天》就是由北京臺和廣州一家影視公司合拍的,因為在廣州拍攝,邀請廣東臺的一些演員如龔錦堂、彭恩智等。于是當時觀眾就覺得很在趣,怎么龔錦堂這邊廂在珠江臺演康伯,那邊廂又在《少年包青天》里面演公孫策的父親。但久而久之,觀眾不僅很難看到廣東本土影視公司拍攝電視劇、很難在這些電視劇中看到廣東本土熟悉演員,有時甚至看到了也不知道是廣東本土的影視公司拍攝的。
廣東臺不培養演員,就不可能出現像香港無線、亞視那樣由兩家電視臺走向其他電電視臺甚至大陸和臺灣、由電視界走向電影界話劇界的現象。廣東本土沒有新演員嗎?當然不是。但由于沒有電視臺這個平臺,根本無法為觀眾所熟悉,然后再出一些大制作電視劇和電影。
- 北方不少觀眾都知道張頌文,如果不是新聞報道,很多人或許真的忘記了20多年前他在南方電視臺劇集《乘龍怪婿》里面演賈牙。為什么前面講一大堆廣東臺的事情而不提南方臺呢?因為南方臺拍攝《都市笑口組》《乘龍怪婿》和《七十二家房客》,找來的都是相對成熟演員,根本不需要訓練班。尤其是《七十二家房客》,不單只拍攝場地得到珠影廠按1963年電影版復刻,就連太子柄扮演者彭熾權,本身就是1963年電影版扮演者、省港聞名的粵劇大老倌文覺非的徒弟。至于里面潘潔、林星云、盧家全等演員更是一個比一個套路深。
近年《破冰行動》《狂飆》《女士的法則》等電視劇都引起觀眾濃厚興趣,但這些在廣東取景拍攝的電視劇,制作方和演員基本都跟廣東本土沒有什么關系,連80年代的“三來一補”都不如。這些劇的劇情也不需要請《外來媳婦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的演員“行錯片場”。實際上,近年來大部分在廣東取景或以廣東為題材背景的電視劇,都是這種狀態。例如2017年有一部由鄭佩佩、胡軍等演員主演、題材和取景地都是深圳的電視劇《小情人》曾在深圳衛視播出,但這部劇是北京的影視公司拍的。
廣東電視臺的情形同樣發生在珠江電影制片廠,即現在的珠影集團身上。珠影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拍過一些以廣州市井風情為題材的電影,風格尚算鮮活。但千禧年以后基本沒有拿得出手作品。近年來珠影廠不是沒有拍粵語電影,像演員兼歌手梁山山、東山少爺等主演的《迷情N小時》以及張頌文同樣有份參演的《關機》。這些電影,哪怕在電影院排片排足三個月,也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結果珠影廠拍得最多的另一種電影,就只能是當地花錢扶持的粵劇。
曾幾何時珠影廠除了有一批自己的演員,也大膽采用新人。像1984年電影《雅馬哈魚檔》,就起用了一些基本沒有演出經驗的素人做主角。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中,黃錦裳、郭昶、魯牛、孔憲珠、吳蘇妹等熟悉面孔也經常出現在珠影廠電影中。但如今,觀眾完全不知道珠影廠拍什么故事片,更不要說認識由珠影廠捧出來新演員。不過,珠影廠如果把力量集中拍粵劇,也就不需要考慮演員問題,因為省粵劇院、市粵劇院各自排演《六國大封相》都夠人數。
當然,廣東的影視圈雖然沒落了,但是廣東的動漫業、電競業、游戲業產值都名列全國前茅。妥妥的二次元大省。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動漫產值超過600億元,約占全國份額的1/3,位列全國第一,單是廣州一市的動漫產值就達到267.09億元,占全國產值比例20%以上,廣州市原創漫畫發行量占全國漫畫市場30%以上;全省動漫相關企業注冊數量為16.7萬家,占全國比例的16%。
- 廣東地區出品和參與出品的動畫作品(粗略列舉):《喜羊羊與灰太狼》,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熊出沒》,華強方特(深圳)動漫有限公司(原名深圳華強數字動漫有限公司)出品。《Q版三國》,又名《Q版劉關張》,廣東廣州統一影視數碼特技制作中心制作出品;《神獸金剛》,廣州達力傳媒有限公司出品。
還有總部設在廣州的奧飛娛樂,出品和參與出品有:《鎧甲勇士》系列、《巴啦啦小魔仙》系列、《火力少年王》系列、《巨神戰擊隊》系列、《戰斗王》系列等。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電競業收入1236億元,占全國比例7成以上。2022年廣東全省游戲業收入2115億元,約占全國比例4/5。另外,廣東的流行音樂也有過一段輝煌期,鳳凰傳奇就是地道的“廣東造”。鳳凰傳奇的經紀公司孔雀廊唱片(有時也稱孔雀唱片)就位于現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總之,廣東影視圈曾經輝煌過,只是即便有珠江廠也沒有能像長影西影那樣在本地形成集群產業,這就無法在本省產生影視本地幫。所以,像現在影視行業所謂的“京圈”、“滬圈”、“西北幫”、“東北幫”,我知道年輕人對這些很嗤之以鼻,但這個是事實,中國文化行業生態就是這樣,跟經濟帶一樣,也有它的傳統強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