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關系里,對方拿捏你也好,欺負你也好,占你便宜也好,并不是一開始就如此;
別人對你的態度,一定是建立在“數次試探”之后形成的“單獨針對你”的模式。
為什么他不指使別人,偏偏指使你?
為什么辦公室那么多同事,他不要求別人,偏偏對你提出各種理由?
為什么他對前任很舍得,很愿意付出,對你卻摳摳搜搜,斤斤計較?
其實,別人對你的態度,與你相處的模式,都是你教給他們的。
-01
你太熱情,對方就吃定了你會幫助他
許久不聯系的朋友忽然給你發消息:
“聽說你在北京上班,大家都說你混得很不錯,最近我也想到北京找工作試試看,可是人生地不熟,也沒地方住。”
這句話,你分析出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個熱情的,心軟的,很容易共情的人,你下一句話大概率會說:
“也沒有多好,如果你打算來的話,找工作可以先住在我這里,等你找到工作再租房子。”
這就是對方的“模糊性請求”。
不直說,但字里行間都是套路;
不明確表達需求,但每一句話,都是希望你能主動表示愿意幫助他。
而且,這樣的對話在男女關系里更是常常發生。
你正在追求一個女生,她說:
“好累啊,今天要加班到很晚,外面還下雨了,估計又很難打到車了。”
你下意識的反應,一定是:
“你加班到幾點?給我發消息,我開車去接你。”
然后,她就順勢從臺階下來,甚至連婉拒的話都不會說,直接接受你的付出。
連小孩子之間,都存在這種“暗示”。
“你吃的什么零食啊,好香啊”
“你手里拿的什么玩具啊,我沒有啊”
還有一些,不需要你付出物質或損傷你利益的幫助,但卻很消耗你的能量和情緒。
比方說:
一個朋友,每次找你聊天都是吐槽,抱怨,傾倒負面情緒;
無論你是否回信息,他都會跟你吐槽抱怨。
如果你第一次回復了,安慰他了,給他提供了情緒價值;
在后續的相處過程中,你會發現他把你當成了情緒垃圾桶。
說白了,這類人就是吃定了你“熱心腸,會提供幫助”。
那你如何避免被對方拿捏?
答案是:
在對方不明確提出需求,不明確表態的時候,永遠裝作看不懂,也可以不回應。
借錢不還的大學同學給你發消息:
“我周末想去你的城市玩,也不太熟悉,你有沒有什么推薦啊?”
你一定不要說:“歡迎來玩,來的時候可以給我說,我給你當導游”
你要么裝作沒看到,要么直接給對方甩過去一份旅游攻略。
其余的,就裝作不懂,打太極。
-02
你不會拒絕,對方才會一次次侵入你的邊界
占你便宜的人,一定是從小事開始。
對方先提出一個很小的要求,你答應了;
記下來,對方難度升級再給你提出要求,你又答應了;
后續相處,對方不斷給你提要求,不斷讓你幫忙,每次你都不知道拒絕。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富蘭克林效應。
愿意幫你的,往往是第一次就幫助你的人。
你幫了他一次,你會有成就感;
如果他贊美你,認可你,那你下一次幫助他的意愿更強烈。
即使每次你是出力出錢又出人,可對方好像并沒有給你什么同等價值的反饋;
無非是輕飄飄的感謝,無關痛癢的承諾和浮夸的奉承。
如果對方愛占便宜,就會一次次侵入你的邊界,打破你的底線;
今天讓你幫忙帶飯,明天順走你的飯,后天看到你的東西就不打招呼自己拿走。
一旦你建立了這種“逆來順受,有忙就幫,不懂拒絕”的人設,對方就不會尊重你。
人在外面混,無論和誰打交道,身份都是自己給的;
你給外界展現什么姿態,展現什么樣的你,別人就會用什么方式對待你,無一例外。
打個比方:
你在排隊買東西,忽然有個不講道理的人插隊;
你不讓他插隊,他就會根據你的反應,你的外形來判斷是否強行插隊。
如果你外表柔柔弱弱,說話輕聲細語,還不會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對方就會插隊;
如果你身材高大強壯,眼神瞬間有殺氣,說話大聲,對方就不敢在你前面插隊。
“看人下菜碟”,是一切關系都存在的潛規則;
你不懂經營自己的人設,不去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去保護自己的邊界,你就會被對方欺負。
話題:
被人一次次占便宜,你的應對方式是?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