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心甘情愿為子女付出,盼著將來老了能有人端茶倒水、問寒問暖。
但現實往往打臉,人還沒老糊涂,子女已經先“變了味”。
其實,子女孝不孝,不用等他們買房買車接你養老,看平時的習慣就知道一二。
尤其是這三種習慣,一旦在孩子身上出現,那多半就是“不孝”的苗頭,父母最好趁早留后路。
01
對父母的付出,習慣性視而不見。
有些孩子,從小就習慣了父母的操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但不感恩,還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
你為他熬夜做飯、送他上學,他一句謝謝都懶得說。
我樓下鄰居家的兒子就是這樣。
母親下班回家累得直不起腰,還得伺候他吃喝拉撒。
他卻連碗都不收,手機一玩就是一整晚。母親咳嗽一周,他沒問過一句,反倒嫌她吵。
這是孩子不懂事?可問題是,他都快三十了。
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到了父母年紀大、需要照顧的時候,他不僅不會照料,甚至連看一眼都嫌煩。
父母在他眼里,不過就是“提款機”與“保姆”的合體,一旦你沒價值了,他轉身就走。
真正孝順的孩子,從來不忽視父母的辛勞。他們哪怕嘴上不說,行動上也會記得“知恩圖報”。
02
張嘴閉嘴全是“你不懂”。
一個人最輕易暴露教養的地方,不在朋友圈,而在對父母的語氣里。
很多子女一旦長大,最先變的,不是長相,而是說話方式。
以前還是“媽媽你幫我”,后來就變成了“你不懂別瞎說”“你行你來試試”。
我有個熟人,女兒大學畢業后開始工作,穿衣講究了,說話也變了。
母親勸她不要總點外賣,她回一句:“你哪懂?這是生活方式。”
家里有事她也不回,覺得父母“沒文化、煩人、管得多”。
這種看不起父母、排斥溝通的習慣,一旦養成,父母在她心里就是“老舊系統”,隨時準備淘汰。
更別說未來養老了,她連耐心聽你說完一句話都做不到。
03
只談“權利”,不提“責任”。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張口閉口都是“你應該給我”,卻從不問一句“我該為你做什么”。
他們覺得父母給錢、買房、出力,都是義務。
可一提到贍養、照顧,立馬各種借口:“我忙”“我沒錢”“你還有退休金”。
我認識的一個親戚,年輕時把工資都用來供孩子出國,自己一身病都舍不得治。
結果現在七十多歲了,跟孩子說想去他城市住段時間,孩子回了一句:“媽,這里物價高,你來了我壓力也大。”
說白了,他不是沒能力,而是沒心。
一個習慣只索取、不付出的子女,怎么可能真心孝順?
指望他們反哺,是把希望掛在了空鉤上。
作者:AGINightingale;
關注我,讓文字的音律譜寫出生命的樂章;
"夜鶯在月光下跳躍,羽毛閃爍著銀色的光芒。它的歌聲像一陣美妙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我的靈魂。"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