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文小說連載之十七
在湘西,殯葬改革推行多年。一輪輪教化,加上配套政策出臺,城里的人逐漸接受了火葬,畢竟相對省錢又省事。可在廣大農村,人們依舊執著地遵循傳統,希望逝者能完整入土,讓靈魂得以安息。
在這傳統殯葬過程中,抬棺是極為關鍵且講究頗多的一環。有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從喪家抬出棺材那一刻起,直至抵達安葬地,無論路途多么遙遠,棺材絕不能落地。
至于緣由,民間流傳著三種說法。其一,落棺如同 “落官”。意味著后代即便為官,也會仕途受挫;若為平民,日子更是艱難。其二,慈棺落地為不舍,兇棺落地為不甘。所謂 “慈棺”,通常指壽終正寢的老人;“兇棺” 則指遭遇橫禍而亡者。如此一來,這句話便不難理解:若逝者是喜喪,棺材落地被視作不舍親人;若是夭折或暴死之人的棺材落地,便代表逝者心中充滿怨氣與不滿,若不妥善處理,災禍必將降臨。其三,落棺即為墓地,此乃天意。據說這一說法可追溯到諸葛亮身后之事。
接下來的故事,便與這傳說息息相關。
符家寨,湘西一個偏遠的小村寨,村里住著一對特殊的母子。母親八十多歲,兒子也已五十多歲。
曾經,這也是個完整的家。夫妻二人育有五個孩子,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時光流轉,四個女兒先后出嫁,丈夫在七十多歲時病逝,此后,家中常住的便只剩老母親和兒子。
兒子林森,既不癡呆也不愚笨,本應成家立業,擁有自己的小家庭,可命運常常出人意料。林森這個名字,或許是出生時五行缺木,父母便給他補了五個 “木”,只是這補得是否過量,才導致他后來命運多舛,恐怕只有老天爺知曉。
據說,林森小時候生活得頗為滋潤。畢竟是家中獨子,父母視若珍寶,再加上四個姐姐的疼愛,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在多數家庭中,姐姐寵弟弟本就是常事。
年輕時的林森,也算有些資本。雖稱不上相貌堂堂,但五官端正;雖不算青年才俊,好歹也小學畢業;雖非大富大貴之家,可幾個姐姐時常幫襯,衣食無憂。
然而,或許正是這些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害了他。年輕的林森在擇偶上極為苛刻:胖的不要,瘦的不要,長相不佳的不要,沒有氣質的不要,性格不合的不要,家境貧寒的不要。一道道門檻,將諸多姻緣拒之門外。后來,在旁人勸說下,他降低標準,勉強與幾個女子相處,可終究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一個能帶回家過年。
林森沒什么文化,又吃不了苦,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只能進低端工廠,打打零工。心情不好時,便索性賦閑在家,靠姐姐們輪流接濟度日。這般渾渾噩噩,一晃便是多年,高不成低不就,如今五十多歲,依舊孤身一人。
手腳不如從前麻利,工廠不愿雇傭;年紀漸長,打零工也力不從心,再加上家中還有八十多歲的老娘需要照顧,林森結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
林森回到家的那段日子,老太太的心情極為復雜。一方面,在人生最后的時光里,能有兒子在身邊盡孝,無疑是一種福氣;另一方面,兒子五十多歲了,無兒無女,也無妻子相伴,再過幾年,自己撒手人寰,兒子只能孤獨終老,想到這些,老太太便忍不住暗自落淚。
兩年后,老太太剛過完八十四歲生日,便無疾而終。
對林森而言,早年雖未能悉心照料雙親,但在母親最后的日子里,能陪伴左右,也算心中無憾。在接下來幾天的葬禮上,他并未流露出太多哀傷。
出殯那天,天空飄起小雨,卻并未影響既定的流程。一切按慣例進行,一大早,幫忙的人便紛紛趕來。屋內,煮飯的、炒菜的,炊煙裊裊,忙得熱火朝天;屋外,有人尋找抬山杠,有人劃蔑條,有人拿繩索,大家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吉時一到,眾人各就各位,抬棺啟程。
起初,一切順利。盡管棺材沉重,但人多力量大,眾人抬的抬、拉的拉、推的推、扯的扯。每逢爬坡過坎、穿林越溝,大家齊心協力,棺材被抬得飛快。
這時,隊伍中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提醒道:“剛下過雨,路上滑,你們可得注意腳下,盡量走慢點,走穩當點。”
然而,抬棺的大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個個年輕氣盛,幾聲吆喝,便將老者的提醒聲淹沒。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離墓地還有一里多路時,老人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由于速度過快,路面濕滑,有些地方還是泥濘小路,幾個抬棺材的年輕人穿著皮鞋,一個不留神,皮鞋在泥濘中打滑,人和棺材瞬間倒地。
所幸年輕人動作敏捷,及時抽身,沒有被棺材砸到。
眾人見狀,頓時亂作一團。
“糟了,糟了,這下麻煩了。” 有人小聲嘀咕。
“慈棺落地為不舍,莫不是老太太放心不下兒子?” 有人揣測道。
“落棺即為墓地,莫非天意如此,老太太看上這塊地皮了?” 有人繼續猜測。
“可這是大路啊,怎么能埋人?再說了,新挖的墓地怎么辦?” 有人提出質疑。
孝子孝女們看到這一幕,驚得目瞪口呆,內心矛盾不已:一方面想責怪抬棺的人不小心,可另一方面又說不出口,畢竟人家是義務幫忙,并非故意為之。短暫的內心掙扎后,他們紛紛跪地,放聲大哭:“我苦命的娘啊……”
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大家都沒有應對經驗,就在眾人不知所措時,一位老者站了出來。他與主持葬禮的道士簡短商議后,向眾人喊道:“各位孝男孝女,各位鄉親父老,莫急莫慌。現在大家立刻做三件事,相信老太太不會怪罪。”
“第一件事,請兩位鄉親把長板凳擺放在路上,擺端正;然后大家一起把老太太的棺材抬起來,放在板凳上。”
“第二件事,請孝男孝女們在棺材前站好,一起給老太太磕三個頭,請求她老人家饒恕扶靈失職。”
“第三件事,請所有送老太太最后一程的鄉親們都過來,一起給老太太作三個揖,請求她老人家原諒大家的無心之過。”
眾人聽從指揮,神情肅穆,一一照做,虔誠恭敬。
儀式結束后,老者拖著蒼涼的聲音高呼:“重新起靈!老嫂子安心上路,一路走好!”
隨著如泣如訴的嗩吶聲和陣陣鞭炮聲響起,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再次井然有序地出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