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設計院的老王團隊最近干了件大事。他們借著給老舊社區通下水道的活,愣是把城中村改造項目包裝成了國家重點課題。秘訣?就是在項目書里塞了句"基于新型城鎮化理論框架"。評審專家看著沾著水漬的報告直點頭:"這填補了學科交叉空白啊!"結果硬生生從院長嫡系手里搶下三個副高名額,氣得隔壁辦公室摔了三個保溫杯。
1. 移花接木大法
去年某團隊把社區志愿活動報告改頭換面成《基層治理五年規劃》,拿著行業協會冷門會議的簽到表,愣是造出"全國學術交流"的陣仗。最絕的是茶歇合影里P了個院士側影,可惜新人小李P圖時忘了把手表年份從2023改成2018,差點露餡。
2. 數據變形記
培訓機構的陳主任深諳此道。把企業內訓課綱包裝成《產教融合示范方案》,連夜刷出10萬+的微信推文直接填進評估表。退休的劉處長酒后吐真言:"趁我還沒注銷系統權限,要蓋章可得抓緊。"
3. 借尸還魂術
裝修公司"五彩斑斕的黑"的奇葩需求,到了張工手里就成了《視覺傳達多模態研究》的申報材料。這招讓他去年成功突圍,可惜今年AI查重時,79%的相似度直接撞臉某建材城宣傳冊。
系統漏洞生死
去年有人發現職稱系統會自動抓取帶特殊符號標記的內容。某團隊在關鍵詞前后打上?符號,硬是把《非在編人員細則》里"社會服務可折算業績"的條款玩出花。結果催生出一條灰色產業鏈:專業刷票公司代做公益數據,報價表比論文查重還精細。
非嫡系平均要多熬4.3年,夠讀半個博士
微信數據派通過率飆升18倍,但某團隊用微博數據申報時,轉發抽獎鏈接忘了刪,直接出局
即將上線的學術譜圖系統能扒光退休專家十年內的課題樹。某團隊掛名的老專家被查出2018年就確診阿爾茨海默,所有成果瞬間清零。更恐怖的是新算法能識別所有符號標記,36歲工程師的申報材料正被AI拆解成代碼碎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