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白雪公主》在中國內地同步北美上映,但首日票房僅157萬元(含預售),這一成績不僅遠低于預期,更引發了對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吸引力的廣泛討論。從選角爭議到口碑崩盤,這部耗資超3億美元的作品似乎成了迪士尼“經典翻拍”模式困境的縮影,而國產動畫《哪吒2》的強勢表現,則進一步凸顯了觀眾對本土作品的青睞。
一、票房慘淡:從全球到本土的全面失利
1. 內地市場遇冷
根據貓眼數據,《白雪公主》首日票房僅109.2萬元,預測內地總票房不足1403萬元,遠低于迪士尼此前的真人改編電影如《小美人魚》(內地累計2651萬元)。這一表現與影片的高昂成本(制作費超3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
2. 香港市場“含金量低”
該片在香港首日票房僅35萬港元,雖短暫登頂單日冠軍,但場均觀影人次16人,不及已上映27天的《哪吒2》(場均14人)。業內人士預測其香港總票房或難破1500萬港元,遠遜于《哪吒2》的6000萬港元潛力。
3. 全球表現堪憂
北美首周末票房預測下調至4500萬5500萬美元,全球首周票房預計1億美元。若最終票房未能突破7億美元,迪士尼將面臨巨額虧損,遠超《小美人魚》(全球5.69億美元)的勉強回本水平。
二、爭議漩渦:選角、改編與政治正確
1. 選角爭議成導火索
拉丁裔演員瑞秋·澤格勒出演白雪公主,因不符合原版“皮膚雪白”設定引發觀眾不滿。此外,七個小矮人被改為“七個小精靈”,進一步削弱了經典形象辨識度。
2. 主演言論加劇矛盾
瑞秋·澤格勒曾公開批評原版動畫“過時”,并將白馬王子稱為“跟蹤狂”,導致觀眾認為影片背離原作精神。盡管她試圖解釋“白雪公主”名字源于暴風雪中的幸存故事,但仍難平息爭議。
3. 政治正確與市場脫節
影片被指過度追求多元化,如反派皇后由以色列籍演員蓋爾·加朵飾演,而瑞秋的親巴勒斯坦立場引發中東地區抵制。迪士尼為規避輿論風險,取消多地首映禮并壓縮宣傳規模,反而加劇了公眾的負面印象。
三、觀眾轉向:國產片的崛起與好萊塢的式微
1. 國產動畫的強勢突圍
《哪吒2之魔童鬧?!愤B續26天霸榜香港票房,累計突破5400萬港元,其融合東方美學與現代敘事的模式更受本土觀眾認可。相比之下,《白雪公主》的“正確大雜燴”顯得空洞乏力。
2. 好萊塢IP改編的信任危機
近年來,迪士尼真人化改編屢遭詬病?!缎∶廊唆~》《花木蘭》等作品因選角爭議與劇情魔改導致票房低迷,而《白雪公主》的失敗進一步動搖了觀眾對經典翻拍的信心。觀眾更傾向于支持《哪吒2》這類兼具文化認同與創新力的本土作品。
3. 市場口味的結構性變化
香港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本土電影票房占比13年來首次反超好萊塢,內地觀眾對“情懷消費”的閾值亦大幅提高。迪士尼依賴“新瓶裝舊酒”的策略已難奏效,而國產片通過技術創新與價值觀輸出逐漸占據主導。
四、未來展望:好萊塢的自我救贖與本土化的挑戰
1. 迪士尼的盈利困局
《白雪公主》若無法挽回票房頹勢,將成為迪士尼近年來虧損最嚴重的項目之一。高成本制作與低回報的矛盾,迫使迪士尼重新評估真人化改編的可行性。
2. 創作邏輯的反思
觀眾對“政治正確”的抵觸情緒表明,經典IP的改編需在尊重原作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一味追求多元化而忽視故事內核,只會消耗IP價值。
3. 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博弈
好萊塢若想重獲中國市場,需更深入地理解本土文化偏好。例如,《哪吒2》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融合,成功打破中西敘事壁壘,為迪士尼提供了借鑒思路。
結語:當情懷不再奏效,創新才是出路
《白雪公主》的票房潰敗,不僅是單一作品的失利,更是好萊塢傳統商業模式在新時代的警鐘。當觀眾厭倦了流水線式的IP翻拍,唯有真正尊重文化差異、回歸故事本質的作品才能贏得市場。正如網友所言:“票房含金量不看標簽,而看能否打動人心。” 這場“公主”與“哪吒”的較量,或許正是全球影視格局變革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