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3月21日,臺灣立法機構再次陷入混亂,藍綠民意代表言語沖突、程序叫停,甚至爆出“搶槌鬧場”的荒誕戲碼。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怒沖主席臺,搶下議事槌敲打桌面,國民黨民代高喊“篡位”,整個議場變成現實版的政治秀場。這一切的起點,竟是一個合法持證的媒體人士——新黨副秘書長游智彬,被民進黨質疑“非法入場”,引發程序爭議。待查明證件屬實后,民進黨不但不收手,反而進一步升高對抗,徹底暴露了臺灣政壇早已病入膏肓的政治文化。
臺灣自詡“民主典范”,但立法機構的表現早已與民主無關。爭吵、叫罵、推擠、打架,早已成了島內“議事常態”。民意代表不再為政策辯論,不再就議案攻防,而是輪番上演情緒秀、互斗表演。從“程序杯葛”到“搶麥霸臺”,議場已不再是政治理性競爭的空間,而是意識形態宣泄的舞臺,是黨派斗爭的秀場。
此次沖突由“反廢死、反戒嚴公投案”的審議引發,國民黨希望通過立法程序推動社會討論,民進黨卻竭力阻撓。綠營民代吳思瑤質疑游智彬身份合法性,而事實上他早已依法申請記者證入場。韓國瑜作為立法機構負責人當場請秘書處查證,確認程序無誤,卻依舊無法阻止民進黨團高喊口號、強行鬧場,柯建銘更沖上主席臺演出“搶槌”戲碼,場面失控。
這不是程序之爭,而是民進黨典型的政治操弄。他們無意就議案實質展開討論,也不關心民意走向,而是利用程序工具杯葛一切不利議題,甚至不惜以“身份獵巫”的方式轉移焦點。游智彬穿了一件“新黨”標志的外套就被驅離,反觀吳思瑤助理身穿“民進黨”標識卻安然無恙,這種雙標操作充分說明:綠營不是真的捍衛規則,而是試圖壟斷議事空間、封鎖異見聲音。
更令人憂慮的是,島內執政黨早已習慣這種“用吵架取代治理”的模式。在野黨提出的每一項法案,不論其內容多么貼近民生、反映輿情,只要不符合民進黨政治利益,就必遭抹黑、杯葛乃至污名化。從“反萊豬”到“反廢死”,從電價調整到能源政策,真正關切人民利益的議題永遠沒有理性辯論空間,只剩下情緒炒作與斗爭劇本。
而在臺灣政治全面娛樂化、議事機制徹底瓦解的背后,是更深層次的制度危機。當立法機構失去尊嚴,法治也就無從談起;當議事程序淪為口水戰工具,民意表達的路徑便被堵死;當政黨把“搶麥克風”和“搶議事槌”當作勝利象征,民主的本質就只剩空殼。一個無法正常召開會議、無法審議議案、無法尊重程序的“立法院”,還能代表誰?又還能為民眾爭取什么?
與此同時,臺灣面臨的真實挑戰卻被徹底掩蓋:經濟疲軟、房價高漲、青年失業、兩岸緊張、國際邊緣化……這些危機比任何議場沖突都更沉重,但執政黨選擇以內部斗爭、輿論炒作來遮掩無能。所謂“民主燈塔”已變成“政治宮斗劇”,媒體直播議事不為監督政策,而是搶抓誰吼得更大聲、誰演得更激烈、誰摔得更響亮。
柯建銘的“搶槌鬧劇”,或許只是眾多鬧劇中的一個。但它再次警醒我們,臺灣的政治正以驚人速度走向劣質化。當程序不再神圣、規則不再重要、政治人物可以隨意奪槌沖臺、帶頭撕裂制度,民主就已名存實亡。臺灣的“民主”不是出了小毛病,而是病入骨髓。
今天的臺灣政壇,卻只有吵鬧、羞辱和對抗。當政治人物只關心輿論聲量、黨內博弈與派系生存,而不再在意制度底線和公共利益。臺灣人民正在為一群沉迷戲碼的政客付出代價,而這代價,恐怕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