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為什么說俄烏沖突完全沒必要打?為什么說西方一直在撒謊?
最近,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庫珀曼發表了一篇文章,這位以研究國際沖突著稱的學者罕見地公開支持特朗普關于烏克蘭戰爭的爭議性言論,直言不諱地指出:"西方媒體編織的謊言已持續十余年,現在是時候讓真相浮出水面了。"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頓巴斯地區的親俄民眾自發組織民兵武裝,與基輔政府軍展開激烈對抗。2014 年 5 月,敖德薩工會大樓的縱火慘案中,46 名親俄平民被活活燒死,而西方媒體對此卻選擇性失明。這種 "選擇性報道" 的背后,是西方試圖將烏克蘭塑造為 "民主受害者" 的敘事策略。
2015 年簽署的《明斯克協議》曾被視為解決危機的關鍵。協議明確要求烏克蘭給予頓巴斯地區高度自治權,同時規定雙方停火并交換戰俘。然而庫珀曼教授揭露,澤連斯基政府在 2022 年單方面撕毀協議,重新對頓巴斯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直接導致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
澤連斯基本人在 2019 年競選時曾承諾 "將不惜一切代價執行明斯克協議"。但上臺后卻轉而尋求加入北約,接受西方軍事援助。
庫珀曼教授特別指出,拜登政府在戰爭升級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自 2021 年執政以來,美國累計向烏克蘭提供超過 1300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 "艾布拉姆斯" 主戰坦克、"海馬斯" 火箭炮等先進武器。這些武器本應用于防御,卻被用于攻擊俄羅斯本土目標。
這種 "代理人戰爭" 策略在 2024 年暴露無遺。當烏軍使用美國提供的導彈襲擊俄羅斯境內目標時,拜登政府表面上 "強烈譴責",私下卻默許武器越境。這種雙重標準導致戰爭不斷升級,僅2024年上半年就有超過10萬平民傷亡。
三年過去了,這場戰爭給烏克蘭帶來的只有災難。根據聯合國數據,烏克蘭基礎設施損失超過8000億美元,全國 60% 的電力系統癱瘓。更令人痛心的是,超過 30 萬烏克蘭青年在戰場上喪生,這個數字相當于該國適齡男性人口的 12%。
而西方承諾的 "無限支持" 正在褪色。2025年1月,美國國會因選舉政治僵局,將對烏援助削減 40%。澤連斯基在接受采訪時罕見失態,指責拜登政府 "背叛盟友"。這種戲劇性的場面,恰好印證了庫珀曼教授的觀點:"烏克蘭不過是大國博弈的棋子。"
我們回溯歷史,就會發現另外一種可能。2014 年克里米亞公投前,俄羅斯曾提議將克里米亞設為 "非軍事化緩沖區",但遭到基輔拒絕。2019 年,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 "諾曼底模式" 也曾有過和平曙光,但被澤連斯基政府以 "不符合國家利益" 為由擱置。
庫珀曼教授認為這場戰爭完全是不必要的,"真正的和平協議,必然比澤連斯基放棄的明斯克協議更苛刻。" 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的命運往往取決于政治家的一念之間。當謊言與真相交織,當利益與鮮血共舞,我們更需要直面歷史的勇氣。或許,這就是俄烏沖突留給世界最深刻的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