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的確是令人躁動的季節。
春節過后的一個多月,中美資產經歷了一輪明顯的交易轉向,美股走弱、美債走強,美元走弱,中國AH股強勢反彈,“東升西降”敘事再度流行。
資本市場一番熱鬧交易后,近兩周來大家似乎又冷靜了不少,資本波動引發市場討論:中美資產的宏觀敘事是否發生根本性變化,全球資產定價的轉折是否已經到來?
在開盤前的周日傍晚,聊一聊。
#給時間時間
認準長期價值的錨點
“料峭春風吹酒醒”,剛剛過去的交易周里,A股市場為何略顯冷卻?
挖掘基捋了捋,短期調整觸發的因素或許包括:科技新催化空窗期,在估值消化中提升性價比;“四月決斷”臨近,一季報迎來驗證期;中美對弈關鍵窗口臨近,美對華再加征關稅擔憂增加。
從行為金融角度看,影響價格走勢的因素主要系投資者預期變化。事實上,從大的節奏看,目前兩市活躍做多區間在延續,但以震蕩和結構性為主。在持續的活躍中凝聚力量與資金共識,我們長期具有信心,短期不必著急,延續科技+紅利的兩條主線,在波動中動態高低切換。
說起來,春節過后,我們頻繁聽到一個詞“東升西落”。“東升西落”交易內核便是:國內找到需求有效提升的解法,美國打破科技“例外論”。當前,這個支撐資本市場走向的邏輯是否仍在延續?
那么就需要我們明白,此番“東升西落”,具體是在定價什么呢?
回顧過去一個多月中美資產的走勢,本質上是市場對曾經預期較為一致的國內經濟回暖較弱和美國例外論進行了一次修正:國內經濟能夠有效修復,哪怕暫時斜率偏低;美國不再例外,至少不如過去兩年那么好。
此前不斷創新高的美國資產最大的主線是AI驅動科技革命向上,所以美國資產可以克服全球需求向下的大趨勢,美股一再突破歷史。全球的資金也在定價“美國占優”敘事,美國和非美資產的引力差加大。
而一致預期在年初DeepSeek沖擊之下開始松動,Deepseek動搖了過去兩年美國“例外論”的基礎—AI科技美國獨享壟斷權。可以說,DeepSeek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層面的革命。在資本市場上,它引發了強烈的連鎖反應。這不僅是股價的簡單波動,更是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實力的重新審視與定價,是中國科技在全球舞臺上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領域開始領跑的有力證明。
與此同時,國內傳統經濟也在探尋走出谷底的出口。年初以來,中美經濟基本面的預期發生了反轉,中國一線和強二線地產銷售也展現出令人意外的韌性,市場開始重新定價中國內需邏輯。
1月20日之后,特朗普交易從預期走向現實,特朗普上任之后連續推進的關稅以及財政支出削減,缺乏透明規則,市場開始擔憂美國經濟脆弱性。加上偏弱的經濟和就業數據。美國資產的敘事在節后迎來一波反轉,美股連跌四周,美債利率下破4.3%,美元指數重回特朗普交易之前水平。
立足當下,2025年對于國內最為重要的是:Deepseek標志科技浪潮已至;傳統經濟探尋走出谷底的出口;從歷次科技革命演繹趨勢來看,AI將從美國走向全球,從研發走向全面應用,更長期一點看,美元潮汐轉向、東升西落的資產趨勢終將到來。
當前的A股科技股,經歷前期的上漲,面對短期的分歧,謹慎者思慮短期的估值、情緒以及未來預期兌現的變數。而樂觀者看到的是更大估值重估、資金重新配置、企業創新能力和資本開支意愿,以及整體宏觀敘事巨大轉變的可能。
科技還有多大空間?參考90年代科網經驗,商業化落地、硬件×應用的螺旋式發展,是估值擴張最快的時期。美股“七姐妹”市值相較于22年底都出現了翻倍以上的擴張。因此,僅考慮拔估值風險而忽視趨勢性,是大多數人終將錯過機會的底層錯誤。
價值投資大師威廉·伯恩斯坦所說,投資者需要培養良好的自我訓練意識,當其他人都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你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過,你沒有必要去預測什么時候市場漲跌,也不要企圖預測市場的頂部和底部,更不要企圖在每一次反彈的高點賣出。
真正需要我們記住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一定還有激動人心的技術革新,到時候,市場或許很快會進入一種瘋狂狀態,而那些有籌碼的人會像過往一次又一次那樣得到饋贈,如果看得足夠長遠,最值得買入或者堅守的時刻永遠不是最喧囂的時刻。
認準趨勢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科技股有所回調、情緒沒那么高熱的階段,敢于入場積累籌碼;而等到市場一個利好連著一個利好,科技股盡情上漲的時候,不慌不忙、看子彈飛。
這也就是所謂的,給時間時間,而在此之前,至少要讓開始開始。
#讓開始開始
積累下必要的籌碼
買科技股,最怕行情開始時猶豫、懷疑,等行情主升時如坐針氈,最后在市場剛開始調整時又很著急,剛跌一兩天就去抄底,把子彈打光。
科技股的行情比較急,如果想賺到錢,心態不能急,適當的逆向是重要的。A股科技股的高彈性,本質上是一把雙刃劍,對有耐心低位進入的朋友,科技股脈沖式的行情是兌現利潤的快速路;相反,如果總是跟著市場消息跑,很容易低賣高買,成為給市場貢獻流動性的原料。
想在賺到科技股的高彈性,最關鍵的因素至少有兩條—第一,選擇硬貨做底倉;第二,要在行情熱度不太高的時候,積累下必要的籌碼。正在發行的首批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其實就適合拿來作為科技股的底倉。
兩個月前的1月20日是科創綜指正式發布的日子,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就職的日子。在這樣一個時刻發布科創綜指,寓意不言自明。
說起來,年輕的科創板,卻已是A股指數化比例最高的板塊了。
截至今日,全市場共有60只科創系列ETF,規模超過2400億元。這些ETF掛鉤在12條科創板相關指數上,其中既有科創50、科創100、科創200等規模指數,也有科創芯片、科創AI、科創生物等主題指數,以及科創成長這種風格指數。(資料來源:Wind,截至2025.3)
既然已有各類寬基,此時為何還需要一條“不設限”的科創之舟?
科創綜指選取科創板上市滿一年的全部非ST、 *ST股票,采用總市值加權方式,將樣本分紅計入指數收益,反映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證券在計入分紅收益后的整體表現。
市場逐漸對科創板中長期投資價值形成共識的情況下,追逐Beta的投資者越來越需要一條能夠全面覆蓋、無偏表征科創板的寬基指數。
從指數編制上看,科創綜指的定位是科創板市場綜合指數,其代表性類似于上證指數之于上交所,納斯達克指數之于納斯達克交易所。
這條指數將560余家企業、17個申萬一級行業的呼吸與心跳納入同一片脈搏,對科創板的覆蓋度達到了97%,勝在一個全面,不用擔心選錯或者錯過,對科創板本身的貝塔,有個模糊的正確即可。
歷史來看,快速上漲后,科技成長板塊的內部通常有輪漲補漲機會,但是普通投資者很難精準的把握風格切換,而科創綜指能夠一鍵配置最優科技成長資產,因而無懼科技行業輪動。
歷史來看,科技成長板塊通常會內部行業輪動
(數據來源:Wind,廣發證券)
數據顯示,自基日(2019年12月31日)以來,科創綜指取得11.28%的累計漲幅,高于同期科創板其它指數;相比于市場均衡寬基中證800指數,科創板指數表現出更高彈性,在估值擴張期有望表現更優。(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
科技創新的產業化周期通常需要3-5年,適合能夠跨越市場周期的資金配置,科創綜指的高收益特性使其能夠捕捉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帶來的增長機會,為投資組合帶來超額收益,適合能夠承受一定波動并尋求長期增長的投資者。
說起來,科技股投資最有魅力也最殘酷的地方,便在于容易看錯更容易錯過,可一旦把握住一筆成功的投資,或許能夠改變命運。不管是二級市場還是在一級市場,道理都是相通的。在大部分時候,“自己的失敗固然難受,別人的成功更讓人揪心”,踏空令人夜不能寐。
人生沉浮,很多真正的財富創造來自顛覆性創新,而科技是指數級增長的不二引擎。今天的中國科技股,兼顧政策扶持、國產替代以及產業趨勢三重投資邏輯,方向可以說是十分清晰。
此時,不那么熱,我們選擇科創綜指ETF聯接去等待不遠處的再一次激動人心,讓開始開始,給時間時間,是基于對結果必然的判斷,對過程偶然的應對。
風險提示
本資料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以上內容不構成個股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管理人不保證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