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上午,“詩壇自成一派 還看桂岳風流——《桂岳詩派》出版發布會”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華中師范大學主辦,來自中國作家協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武漢市鄉村發展協會、中華詩詞學會、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單位的詩歌研究專家、文學評論家及詩人代表匯聚一堂,圍繞桂岳詩派的創作特征、文學史定位及詩歌教育功能等展開深入研討。
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宏達在致辭中表示,《桂岳詩派》的出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時代校園文化的重要標志。他對為《桂岳詩派》付出心血的作者、編者表示感謝,并希望大家能以此為契機,深化對詩歌流派的研究,推動詩歌與多學科的融合,讓詩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湖北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申東輝先生在講話中指出,中國作為詩歌文明的發祥地,其詩學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桂岳詩派》系統梳理與呈現了荊楚詩歌的流變,不僅勾勒出鄂地詩歌創作場域的空間特質,更通過新生代詩人極具實驗性的藝術探索精神,彰顯了當代地域文學譜系賡續創新的可能性。
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吉狄馬加先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指出,《桂岳詩派》實現了古典詩學與現代新詩的互文性對話,其格律體與自由體的美學彌合及多元詩藝融合,呈現出未來性指向。該詩集為漢語詩歌范式轉型提供具象參照,具有雙重學術價值。
《桂岳詩派》主編、湖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先霈先生詳細介紹了詩集的編纂過程和內容特色。他指出,華中師范大學詩歌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傳統源遠流長。詩人兼教育家陶軍先生以詩性人文教育理念滋養一代學人,為校園文化注入深厚底蘊。《桂岳詩派》新著的問世,既是對前輩精神的傳承弘揚,亦是在當代語境下重構詩意教育的價值坐標,其出版具有承前啟后、啟智育人的重要意義。
中華詩詞學會鄉村詩詞工作委員會主任、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段維教授從個體經驗史與學術生成脈絡出發,剖析《桂岳詩派》促進當代詩詞范式轉型與本體論重構的內在邏輯,指出該詩集在學理建構與創作實踐層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漢語詩學發展提供了創新路徑。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建軍通過系統考察《桂岳詩派》的學術淵源、地域文化根基、詩人身份認同機制及多元融合的詩學本源,指出其對當代詩壇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的價值,為詩歌共同體研究提供了跨地域、多維度的分析范式。
在作者代表發言環節,華中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鄒建軍教授以詩學本體論為闡釋框架,指出《桂岳詩派》兼具創作主體性、跨域互動性與多元詩學融合的共性特質,其道統意識自覺、古典性與現代性雙翼共振及文本結構的復調特征構成獨特詩學標識。湖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劉益善指出,詩歌創作應契合大眾審美,通過通俗化語言表達民間話語體系,《桂岳詩派》作品以鄉土意象為內核,構建了接地氣的詩學范式。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文學院院長張執浩則從華師求學經歷切入,闡述詩派理論的系統性建構過程,并結合創作實踐探討現代詩語的創新路徑。
華中師范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名譽主任、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高校詩歌工作委員會顧問余仲廉先生致答謝詞。他指出,詩歌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載體,承載了華師百年的精神底蘊?!豆鹪涝娕伞芬晕拿}傳承為根基,凝聚師生智慧結晶,既是文化薪火的延續,更是照亮未來的精神火炬。它不僅是傳統詩學的傳承載體,更通過創新表達激發校園文化的活力,成為激勵師生共創精神家園的紐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