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50萬左右的預算要買一輛SUV,你會更想買傳統豪華大廠例如奔馳GLC(參數丨圖片)、寶馬X3這樣的中型SUV,還是選擇像理想L9、問界M9這些國內近年涌起的大型旗艦SUV?
這件事放在前幾年可能很難想象,花著一輛傳統豪華品牌中型SUV的價錢,能買到配置高很多,空間靈活性大很多,甚至還“智能”很多,而且還可油可電的大型SUV,在多個維度上都屬于是跳級了。
一開始可能很多人仍對此表示質疑并持保留意見,覺得不能有這么大個蛤蟆跳到自己面前,后來還真有很多大蛤蟆出現在了面前,隨著大家對這類車型的接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現在大家選擇國產新能源大型SUV的意愿也就越來越強了。
而今年,這個細分市場將會非常熱鬧。前段時間我一周內就參加了兩款這一級別的車型的試駕活動,按照我試駕的先后順序,今天先來聊騰勢N9。
“沒新意”的技術
騰勢N9搭載了跟Z9一樣的易三方平臺。
如果你已經比較了解Z9的話,這句話已經可以高度概括騰勢N9的技術基礎了,尤其是你已經體驗過Z9的話,這次的N9可能會讓你覺得沒什么意思。不過我們在這里也還是簡單回顧一下易三方是什么。
易三方有三顆電機,前面一個,后面兩個,同時還配備了±10°的后輪轉向,而且還不是普通的后輪轉向,而且兩個后輪可以獨立控制的后輪轉向,也就是說兩個后輪可以同向偏轉,也可以異向偏轉。這么一來,易三方的后軸可以實現自由度很高且很精準的扭矩矢量控制。
所以它有很多的想象空間,玩得最花的活應該就是圓規掉頭了,當然它在車輛極限的動態場景下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提高車輛的穩定性,所以易三方這套東西,就像我之前在Z9的內容里說的,是個好東西,厲害的東西。
騰勢也非常引以為傲,在試駕前一天的飯桌上,他們也說到相較于競品,易三方是N9有著核心優勢的部分,確實沒錯。
但是這中間又有一個問題,易三方它能實現的諸多功能中,絕大多數都有著比較高的感知門檻。首先像圓規掉頭這東西,你確實可以用,但是很多時候你應該不會去用,畢竟費胎嘛。
當然,充沛的動力儲備也是易三方的優勢,三顆電機一共有680kW的功率,再加上發動機也有152kW,放在騰勢N9身上能做到3.9秒的破百能力,我在測試場也實測了,車上坐了三個噸位不小的人,測出來4.0秒,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虛標。
但這也是同樣的道理,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的場景下用不上這樣的動力儲備,也存在著巨大的“冗余”,那么易三方最易感知的地方在哪?
其實還是在后輪轉向最基礎的功能點上——縮小轉向半徑,騰勢N9的最小轉向半徑不到5米,要知道這車長度超過5.2米,寬度超過2米,軸距3125mm,開著它在市區的路口轉彎掉頭真的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當然了,這種角度比較大的后輪轉向也需要你在停車入庫的時候重新適應一下。
跟Z9一樣,N9也是全系標配易三方,這當然會是騰勢N9的一項核心競爭力。
這回駕駛感受恰如其分了吧?
之前的騰勢Z9系列,機械素質非常過硬,行駛質感非常高級,但有一個問題,大家都以為它是運動取向的車,尤其是Z9GT,看上去就應該很運動,實際上卻是穩重舒適流派,跟大家預想中的風格有一定的差異。
那么到了N9這么一款大SUV,這種風格會不會更契合?確實,N9完全延續了那種穩重的步調。這次在測試場里還設有繞樁項目,他們本身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展示易三方在極限狀態下的表現,但說實話,它繞樁的時候側傾非常明顯,畢竟重心高嘛,雖然四個輪子的行駛軌跡還算可控也可預知,但你不會很想用很極限的方式去駕駛它。
包括轉向系統也是相對模糊的,拿它來做比較極端的動作并不會很爽。但這其實并沒有什么問題,畢竟這是一輛大車,駕駛樂趣這種事對它來說完全不重要。那么它的行駛質感如何,也跟Z9一樣好嗎?
還真不是。N9處理路面上的細碎自信是不如Z9那么服帖的,比如過個減速帶,或者是壓個稍有落差的井蓋,它沒有Z9那么干脆利落,比較容易出現余振,我猜測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它頭鐵要標配22寸的大輪轂。
22寸大輪轂匹配的是275寬度的輪胎,它也帶來了一定的胎噪,對,比Z9同樣搭載275寬度輪胎的胎噪要明顯一些,從輪胎的方面來看,N9更厚的胎壁無疑更有利于濾振和噪音表現,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這可能得從輪胎型號配方以及車輛本身的一些設定有關系。
說到噪音,N9的風噪也相對明顯,尤其是在前排,開到80km/h就能聽見A柱附近有呼呼的風噪,這方面可能還可以再優化一下。當然了,還是要強調一遍,它并不是真的很吵,只是對比同門的Z9,我認為騰勢應該還能做得更好。
雖然騰勢N9處理細碎振動并不是很到位,但把它開在快速路上,它對路面的起伏可以處理得很不錯,車身姿態的浮動很柔和,但又不會出現明顯的俯仰。哪怕是在高速上開到了不可描述的速度,坐在車里其實沒什么感覺,當然前排會有剛才說到的風噪問題,但如果坐在后排,你不會覺得司機是在不可描述的速度下行駛的。
大SUV到底需要滿足什么需求?
從前大家想買車長5米2的大SUV,門檻是很高的,基本都是百萬級起步,但隨著國內品牌的崛起,這么大的SUV其實沒有那么遙遠了。理想L9、問界M9打開了這一領域,從銷量來看,大家現在對這種車的接受程度很高了。
騰勢N9可以算是后來者,相比L9和M9,N9手里的牌很多,有易三方及其附帶的一系列優勢,又是混動,“鍵盤值”比起增程就是高一級的,更關鍵的是,這是比亞迪的出品。現在當然還有不少人會抱著一種“我憑什么要花幾十萬買一輛比亞迪”的心理,但N9身上的技術,還有比亞迪近幾年這些相當拿得出手的東西,已經在逐步地讓消費者開始認可比亞迪可以賣得更貴這件事了。
但,N9這牌好打嗎?這要看目標群體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買大車嘛,首先當然是需要它的大空間,事實上L9、M9對很多已經有其他豪車的家庭有著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們的空間體驗確實比百萬級的那些尺寸相仿的車好太多,比如GLS、X7什么的。
N9這方面沒問題,空間甚至比L9還大一點,該堆的屏幕也堆了??臻g上的彩蛋功能就是不用另外買充氣床墊就可以直接把二、三排放平成一張床,因為他們給二排座椅加了個橫移,并在第三排坐墊后端加了一個抬平功能。我只是好奇有多少人會真的在車里這樣睡覺,但無論如何,在空間方面是做到位了。
▲第三排坐墊可電動抬平,有一點花大錢辦小事的感覺
再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檔次感,你得看起來就是一個很貴的車,然而設計是比亞迪不太擅長的事,尤其是高端車,N9看上去是一輛比較正常的車,是比亞迪難得的一款沒有用力過度的高端車。但它看起來很貴嗎?我覺得它顯得貴主要是來自于本身的體量感,而不是設計上有多考究,至少N9在這方面起碼算是沒犯錯。
▲隱藏式水切,后門側窗的兩塊玻璃之間也做得很平,但門框跟玻璃之間還是存在落差,沒做到全平側窗,高級感欠缺了一點
再來是價錢,雖說四五十萬的區間所面對的人群對價格并沒有那么敏感,但也還是有點敏感的。剛才說到N9會標配易三方,再加上此前45~55萬的預售價,我覺得騰勢有點過于頭鐵,因為Z9我就覺得有點曲高和寡。
但最終騰勢N9是38.98萬起,另加6萬可以得到“滿血版”N9(現在大家都喜歡用這個詞么)。雖然這正式價格和預售價的差距遠不及SU7 Ultra大,但騰勢這預售價確實讓人捏了把汗,因為在試駕前夜的飯桌上,騰勢的朋友信心滿滿,“我們有易三方”,“我們第三排可以抬平”,“我們第三排的扶手巨寬”,“你明天試了就知道這車值這個價了”……
可我試完也還是覺得,他們說的那些是沒錯,騰勢N9相比同級競品確實有這些個優勢,但落實到用戶實際使用體驗的層面,這些優勢不夠“直白”,唯有能夠減小轉彎半徑的后輪轉向對于駕駛者來說是特別管用的。
所以原本我就認為它要是真賣45萬起,肯定是要被毒打的,哪怕是4字頭起,都是不夠誠意的。好在,最終是38.98萬起,這樣就合理一些了。
現在壓力就去到了領克900那邊。在這里先問大家一圈,光看外觀的話,大家更喜歡騰勢N9還是領克900?
總第2139期
作者:陳厚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