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群夜襲美軍航母!胡塞武裝公布震撼戰果,五角大樓緊急回應:這場“不對稱戰爭”如何改寫中東格局?
當紅海的夜幕被火光撕裂,成群的無人機如蜂群般撲向美國“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時,一場改寫現代戰爭邏輯的對抗正在上演。也門胡塞武裝高調宣布,過去72小時內,他們對這艘美軍引以為傲的“海上堡壘”發動了四次襲擊,而五角大樓的緊急回應卻顯得蒼白無力——這場看似實力懸殊的較量,為何讓全球軍事觀察家直呼“美軍霸權正在貶值”?
據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稱,從3月17日到19日,該組織連續使用土制巡航導彈和改裝無人機對“杜魯門”號航母編隊展開攻擊。盡管美國官員堅稱“無人機未能接近目標”,但一支連制空權都沒有的地方武裝,竟敢在三天內四次挑釁全球最強海軍,這本身已足夠震撼。更諷刺的是,美軍中央司令部發布戰機緊急起飛的視頻試圖展示武力威懾,反被胡塞武裝當作宣傳素材:“看,他們連廉價無人機都攔得手忙腳亂!”
這場“無人機海戰”背后,是胡塞武裝精心設計的“不對稱戰術”。他們利用也門復雜的地形和城市廢墟作為掩護,將成本不足2萬美元的改裝無人機與土制導彈組合成“蜂群”,而美軍每次攔截的彈藥消耗卻高達百萬美元。這種“高射炮打蚊子”的性價比,正在顛覆傳統戰爭經濟學。軍事專家分析,胡塞武裝通過分散部署、電子干擾和偽裝技術,讓美軍引以為傲的偵察系統屢屢失效,甚至能對低空飛行的“死神”無人機發起精準打擊。
面對胡塞武裝的連環攻勢,五角大樓的回應顯得矛盾重重。一方面,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強硬表態“打擊將持續到胡塞喪失攻擊能力”,總統特朗普更在社交媒體咆哮“強力反擊”;另一方面,美軍始終無法公布“杜魯門”號的具體戰損,反而被曝出該航母去年因艦載機誤擊、撞船事故頻發淪為笑柄。更尷尬的是,胡塞武裝在3月15日美軍空襲造成53人死亡后,迅速以18枚導彈和無人機發動報復,直接戳破了美軍“精準斬首”的威懾神話。
這場較量遠非單純的軍事對抗。自2023年10月巴以沖突升級以來,胡塞武裝以“聲援加沙”為名頻繁襲擊紅海航道,其背后是伊朗與美國的代理人博弈。美國將胡塞列為“恐怖組織”,試圖通過打擊其盟友向德黑蘭施壓,但伊朗革命衛隊司令薩拉米輕描淡寫地撇清關系:“我們與這些襲擊毫無關聯。” 這種“打了白打”的困境,暴露出美國中東戰略的深層危機——耗資700億美元維持的11個航母戰斗群,竟被一堆廉價無人機拖入消耗戰泥潭。
更值得警惕的是,胡塞武裝的“騷擾戰術”正在激發連鎖反應。黎巴嫩真主黨譴責美軍行動“構成戰爭罪”,伊朗則警告將“果斷回應”任何威脅。與此同時,美軍同步支持以色列對加沙的空襲(已致超300人死亡),試圖通過“雙線施壓”分化阿拉伯世界。然而,這種“極限施壓”策略反而激化反美情緒,埃及、沙特等傳統盟友在加沙問題上的公開分歧,讓美國的中東布局愈發支離破碎。
當特朗普還在用“派航母、炸基地、發推特”的1980年代劇本演繹“美國偉大”時,胡塞武裝的無人機群已撕開帝國霸權的華麗外衣。軍事觀察員尹卓尖銳指出:除非美軍聯合中東國家發動地面占領,否則根本無法清除胡塞武裝的游擊網絡,而這樣的代價美國根本承受不起。事實上,胡塞武裝非國家形態的特性,使其無需顧及經濟發展,只需專注“用2萬美元換百萬美元”的持久消耗——這種“光腳不怕穿鞋”的底氣,正是美軍最棘手的難題。
紅海的硝煙尚未散盡,但這場“無人機VS航母”的對抗已給世界上了深刻一課:當多極化浪潮席卷全球,試圖用舊霸權邏輯維持秩序的玩家,終將在不對稱戰爭的泥潭中耗盡威信。五角大樓或許該重新思考,與其執著于“消滅不服管教者”,不如學會與一個不再唯命是從的世界共存——畢竟,歷史從不等待任何帝國的面子。
(注:本文綜合公開報道分析,胡塞武裝戰果尚未經獨立第三方證實;美軍攔截細節以官方通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