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望春
野梅流水夕陽渡,去鳥孤蓬沙岸煙。
無限山河春在眼,不應虛負客跟前。
首句 “野梅流水夕陽渡”:描繪了一幅清幽的畫面,野生的梅花在水邊綻放,潺潺的流水靜靜流淌,夕陽的余暉灑在渡口。“野梅” 點明了時節是早春,梅花獨自開放,給人一種孤高、淡雅的感覺。“流水” 增加了畫面的動態感,而 “夕陽渡” 則為整個場景染上了一層淡淡的暮靄色彩,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略帶蒼茫的氛圍。
次句 “去鳥孤蓬沙岸煙”:進一步豐富了畫面內容,天空中有飛鳥向遠方飛去,江面上有一葉孤舟,岸邊的沙灘籠罩在如煙的霧氣之中。“去鳥” 給人一種自由、漂泊的感覺,與 “孤蓬” 相呼應,強化了孤獨、飄零的意象。“沙岸煙” 則讓整個畫面變得更加朦朧,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悠遠的氣息。
第三句 “無限山河春在眼”:筆鋒一轉,從前面的具體景物描寫轉向了對廣闊山河的整體觀照。詩人的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看到了無限的山河都沐浴在春天的氣息中,“春在眼” 三字,將春天的生機勃勃和廣闊無垠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也體現了詩人對春天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末句 “不應虛負客跟前”:由景生情,表達了詩人的感慨。詩人覺得面對如此美好的春光,不應白白地辜負它在自己眼前展現的美景。“客” 字可能暗示了詩人的游子身份,在他鄉看到春天的美景,更覺珍惜,同時也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即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虛度時光。
全詩通過對野梅、流水、夕陽、去鳥、孤蓬、沙岸煙等一系列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孤寂、漂泊的氛圍,寄托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和思鄉之情。而 “無限山河春在眼” 則通過描繪廣闊的春景,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不應虛負客跟前” 更是直接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絕 梅
冷月無聲出石根,涼云有影過江村。
一花香動疏籬外,直使逋仙錯認門。
開篇 “冷月無聲出石根”,冷月高懸,靜謐無聲,它清冷的光輝灑在梅樹從石縫中探出的根部。“冷” 字奠定了全詩孤寒的基調,“無聲” 則營造出靜謐氛圍,石根處生長的梅樹,展現出一種在艱難環境中扎根的堅韌。梅與冷月、石根相互映襯,梅的孤高與生存環境的惡劣形成鮮明對照,暗示梅花不隨波逐流、于困境中堅守自我的品性。
次句 “涼云有影過江村”,涼云悠悠,其影子在江面上移動,緩緩掠過江村。“涼” 字延續了開篇的清冷之感,云影的動態為靜態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流動感。這一句進一步拓展了空間,將梅樹所處的環境從石根延伸至廣闊天地,江村、涼云、梅共同構成一幅悠遠的畫面,為梅花的出場鋪墊了空靈、清寒的背景,愈發凸顯梅的遺世獨立。
“一花香動疏籬外” 是全詩的精彩轉折。前兩句著重環境渲染,此句筆鋒一轉,聚焦于梅花香氣。“一花” 強調單株梅樹,卻能散發出撼動人心的香氣,“香動” 二字將無形的香氣具象化,仿佛能看到香氣在空氣中彌漫、擴散,突破疏籬的限制,飄向遠方。一個 “動” 字,賦予香氣強大的力量,盡顯梅花香氣的濃郁與感染力,讓人未睹其花,先聞其香,對梅花的神韻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尾句 “直使逋仙錯認門”,詩人巧用北宋詩人林逋(號 “梅妻鶴子”,世稱逋仙)愛梅成癡的典故。林逋隱居孤山,以梅為妻,對梅極為熟悉。而此處梅花香氣之獨特、迷人,竟讓逋仙都可能認錯家門,側面烘托出此梅香氣的非凡魅力,暗示這株梅花有著不尋常的風姿,如同逋仙筆下超凡脫俗的梅中珍品,進一步強化了梅花高雅、獨特的形象,也讓詩歌的文化底蘊更為深厚。
從藝術手法來看,詩人運用烘托手法,借冷月、涼云、疏籬等營造出清冷、悠遠的氛圍,突出梅花的高潔與孤芳自賞;以動襯靜,“香動” 打破環境的靜謐,更顯梅香的靈動;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內涵,更讓梅花形象與傳統文人審美緊密相連,引發讀者聯想,使梅花的高雅形象在詩中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