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恐龍走路像鴨子!
美國的新墨西哥州有一個名叫祖尼盆地的地方,盆地中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其中就包括了用盆地名字命名的祖尼角龍(Zuniceratops)。
圖注:祖尼盆地中發現化石的地層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祖尼角龍的骨架,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學家在檢查一些標注為祖尼角龍的化石時,發現化石的外形明顯屬于獸腳類,而且是鐮刀龍類,這可是整個北美洲發現的第一具鐮刀龍類的化石。古生物學家立即對化石進行研究,并在2001年的《古脊椎動物學報》(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發表了名為《北美洲第一個確認的鐮刀龍類(恐龍:獸腳類)》(First definitive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North America)的論文,命名了懶爪龍(Nothronychus)。
懶爪龍的屬名來自古希臘語中的“νωθρ??”(意為“懶散“)和“?νυξ“(意為”爪子“),意為”懶散的爪子“。懶爪龍的模式種名為麥氏懶爪龍(Nothronychusmckinleyi),種名則是獻給鮑比·麥金利(Bobby McKinley),化石正是在它的土地上發現的。
1999年,猶他州的默爾·格拉法姆(Merle Graffam)發現了與麥氏懶爪龍相似的化石,后來對比發現其應該是懶爪龍屬的新種,于是在2009年被命名為格氏懶爪龍(Nothronychusgraffami),種名正是獻給化石的發現者。
圖注:發現懶爪龍化石的兩個地點,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懶爪龍的骨骼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懶爪龍在分類上屬于鐮刀龍類,其所在的家族在恐龍中就是獨特的存在,而懶爪龍也展現了家族特征。懶爪龍的體長在4.2至5.3米之間,體重在800至1200千克之間,在獸腳類家族中只能算是個中等體型。與大部分獸腳類恐龍水平站姿不同,懶爪龍的站姿是斜向上的,其小而長的腦袋最高,距地面約2.5米。腦袋后面的脖子細長,再下面是大腹便便的身體,往后就是較短的尾巴。
圖注:懶爪龍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懶爪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懶爪龍最顯眼的還是它長而有力的前肢,前肢的手上有三個指頭,指頭末端有長達30厘米的大彎爪,讓人想到漫畫英雄金剛狼。由于懶爪龍前肢很靈活,因此可以作為防御武器反擊食肉恐龍,也能在同類之間的打斗中派上用場。
圖注:懶爪龍揮爪反擊食肉恐龍,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一種雙足恐龍,懶爪龍完全靠后肢站立和行走,其后肢是肌肉發達,腳上長有四個趾頭。關于懶爪龍的行走姿態一直被認為是直線運動的,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那就是類似于鳥類。古生物學家分析了懶爪龍的后肢骨骼并且建立了運動時的生物力學模式,發現懶爪龍不僅薦椎和髖臼與鳥類相似,就連肌肉的附著也與鳥類相似,導致其行走時主要靠膝蓋之下,大腿的運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走起路來像鴨子一樣搖晃又蹣跚。
圖注:懶爪龍的腰帶及后肢肌肉附著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懶爪龍的薦椎和腰帶,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滿身長毛的懶爪龍走起路來也像鳥,圖片來自網絡
想不到吧,看上去很有氣勢的懶爪龍竟然是是鴨子走,不過這也與其植食性的本質相符合。不知道其他的大型鐮刀龍類,是不是也是鴨子走的,這就需要更全面的研究了。
圖注:不知道巨大的鐮刀龍走路是什么姿勢?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Cilliers, Charl D.; Tucker, Ryan T.; Crowley, James L.; Zanno, Lindsay E. (2021). "Age constraint for the Moreno Hill Formation (Zuni Basin) by CA-TIMS and LA-ICP-MS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PeerJ. 9. e10948. doi:10.7717/peerj.10948. PMC 7953880. PMID 33854833.
2.Kirkland, J. I.; Wolfe, D. G. (2001). "First definitive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 (3): 410?414. doi:10.1671/0272-4634(2001)021[0410:fdtdtf]2.0.co;2. JSTOR 20061971. S2CID 85705529.
3.Zanno, L. E.; Gillette, D. D.; Albright, L. B.; Titus, A. L. (2009). "A new North American therizinosaurid and the role of herbivory in predatory dinosaur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6 (1672): 3505?3511. doi:10.1098/rspb.2009.1029. JSTOR 30244145. PMC 2817200. PMID 19605396.
4. Smith, D.K.; Gillette, D.D. (2024). "Osteology of the derived Therizinosaur Nothronychus with evidence for convergence in dinosaurian evolution".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zlad148. doi:10.1093/zoolinnean/zlad148.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