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篇培訓學習心得帖,作者參加了由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舉辦的全省社會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與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班,對“AI思維助力社會組織創新發展”課程深有感觸,作者做了自我學習“要點及收獲”的書寫,現征得筆者同意發布于公眾號進行交流分享。
AI思維助力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的
深入思考
在陜西文化強省建設的浪潮中,政府引領、企業助力、社會組織協同、人民群眾參與的模式正凝聚起磅礴力量,共同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作為社會文化服務機構,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也對自身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在“AI思維助力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的課程中,授課老師講得“AI+銀發文化”的理念讓我印象深刻。銀發文化的核心是尊重與傳承,這與我們傳播和弘揚地域文化的工作緊密相關。老年人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他們的經驗、智慧和獨特的生活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老年群體的藝術創造,還是傳統技藝的傳承,都是歲月沉淀的珍寶,值得我們珍視。
積極老齡化的理念鼓勵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文化活動,這也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們可以借助AI技術,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利用AI技術修復和重現陜西民間傳統藝術作品,讓老年人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和參與文化傳承。這不僅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還能增強老年人的文化自信與社會認同感,促進家庭與社會對老年價值的深度認識與弘揚。同時,組織老年人參與文化活動,讓他們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找到自身價值,形成代際間文化傳遞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宗旨踐行與工作拓展
我們機構的宗旨是組織、發動廣大青年,并團結文藝界各方人士及國內外友好人士,積極參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通過這次學習,我意識到在踐行宗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創新工作方式。
加強與青年群體的互動。青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生力量,我們可以通過舉辦文化創意比賽、志愿者活動等形式,吸引更多青年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例如,組織青少年志愿者大中小學生深入陜西各地,對民間美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戲曲等進行調研和記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傳播。預期通過這些活動,培養青年對非遺的興趣與熱愛,為非遺保護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在青年群體中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傳承意識,使非遺在新時代語境下得以創新性發展。
充分發揮文藝界人士的專業優勢。與作家、藝術家、專家、學者合作,開展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以學術研究成果為理論基礎,推動陜西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通過藝術創作,如以陜西皮影、西安鼓樂為題材創作舞臺劇、動畫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大眾,提升其影響力。預期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關注陜西非遺,擴大非遺傳播范圍,讓陜西非遺文化成為具有廣泛認知度的文化符號。
業務工作的深化與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在陜西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展示與傳播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整合資源。以西安鼓樂和陜西皮影為重點,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現代展示技術,如數字化展廳、虛擬現實體驗等,讓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通過打造文化品牌,預期能提高陜西非遺在全國乃至國際文化市場中的辨識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愛好者關注陜西文化;而現代展示技術的運用,預計將使觀眾數量大幅增加,使非遺文化的受眾群體從傳統的小眾愛好者擴展到更廣泛的大眾群體。同時,加強與國內外文化機構的合作,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將陜西的文化推向世界,提升陜西文化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非遺”收集與整理
對于各類“非遺”的收集、整理、保護、研究、出版與推廣工作,我們要建立更完善的工作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收集到的“非遺”資料進行分類管理和分析,為研究工作提供數據支持。這將提高研究效率,使研究成果更具系統性和科學性。加強與出版社的合作,出版高質量的“非遺”研究成果和普及讀物,預期能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培養公眾對非遺保護的自覺意識,在社會上形成重視非遺、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民族傳統文化基礎教育
在開展以少兒為主要對象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教育方面,我們要創新教育方式。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開發趣味性強、互動性高的文化教育課程。例如,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開設陜西民間藝術網絡課程,讓更多少兒能夠便捷地學習民族傳統文化。同時,組織少兒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文化遺址、參與民間藝術制作等,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之情。預期通過這些舉措,在少兒心中播下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培養未來非遺傳承的潛在力量,從長遠角度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產業與演藝活動
在開展群眾性的演藝活動,發展文化產業及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方面,我們要注重市場需求和文化內涵的結合。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演藝產品,如以陜西民間故事為藍本創作的實景演出等。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資金支持。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演藝產品預期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機構運營和非遺保護工作提供穩定的資金流;同時,積極參與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展示陜西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陜西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互鑒,讓陜西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綻放光彩。
此次培訓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社會文化服務機構,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規范化建設和專業能力,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創新工作方式,為陜西文化強省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推動陜西秦域文化傳播中心的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供稿:陜西秦域文化傳播中心理事長張燕
編輯:蔡 妍
校稿:胡 妍
陜西社會組織
電話:029-852026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