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評審越來越重要。4月,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承擔第七批遼寧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現場評審等工作,2024年9月首批入學的“非遺保護”專業的學生與學院其他師生組成支援隊伍,參與到評審各環節的具體工作中。這意味著,遼寧省的“非遺”評審工作從此具備了再上一個新臺階的動能。
大連工業大學2022年獲批設置的東北地區第一個非遺保護本科專業,2024年9月迎來第一批學生,共47人,專業屬于藝術設計學院,依托“遼寧省藝術設計與科技融合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遼寧省藝術與科技重點實驗教學中心”和“遼寧省藝術與科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立足東北和全國非遺人才需求,培養具備扎實的非遺學科理論功底和跨專業、跨學科意識,掌握系統的非遺創新實踐能力,能從事非遺和民族文化設計領域的保護、傳承、創新開發、產業服務、項目管理等相關工作,并具備自主創業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在本次評審過程中,這批學生協助整理各申報單位提交的文本材料和影像資料,保證評審專家及時準確獲取所需信息;負責來賓、申報單位代表及專家評審團的接待與指引,確保評審流程有序、高效;協助場地布置,檢查音響、投影等設備運行情況,為評審展示環節做好技術支持;在評審現場維持秩序,處理臨時突發情況,協助后勤部門做好保障等。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良好的專業素養和細致周到的服務,贏得了專家評委和活動主辦方的一致好評。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逐漸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承載著現代社會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尊重與創新性傳承的使命。大連市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文化重鎮,擁有222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其中包括國家級7項和省級26項。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地方歷史記憶與文化精神。通過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增強社會認同感,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非遺項目借助高校平臺實現了品牌打造、推廣傳播,非遺保護與高校教育實現了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如北京聯合大學著力打造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成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在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非遺領域全面開展非遺傳承、研究和傳播工作,匯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慧資源,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通過深入地方非遺項目,專業師生得以直接接觸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真實對象,在田野調查、文化梳理、數字化記錄等環節中深化專業技能。同時,高校依托學科優勢與科研力量,為地方非遺項目提供了系統的保護規劃、學術研究支持及創新轉化路徑。通過校地合作,不僅推動了地方非遺的有效保護與活態傳承,也激發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推動非遺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郭利芳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張錫明 記者范佳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