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9日,臺北的夏日悶熱難耐,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在寓所內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突然拋出驚人之語:“自1991年‘修憲’以來,我們已將兩岸關系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系。”
李登輝
李登輝這番赤裸裸的“兩國論”通過電波傳遍全球,猶如一顆政治核彈,瞬間撕裂了兩岸短暫的平靜。
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并非一時興起,這個自幼受日本皇民化教育、自詡“22歲前是日本人”的政治人物,曾私下宣稱“中國文化是積弊”,其分裂野心在其權力巔峰期徹底暴露。1998年,李登輝指示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研究小組,由蔡英文召集多位法政學者參與研究。該小組于1999年5月完成了一份報告,報告提出兩岸關系至少應為“特殊的國與國關系”,企圖從法理上割裂臺灣。
鑒于李登輝拋出“兩國論”的嚴重危害及其惡劣影響,面對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嚴重挑釁,黨中央和江澤民決定堅決進行反擊,打擊臺灣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
李登輝和蔡英文
7月15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面對李登輝分裂祖國的罪惡圖謀,全軍指戰員無比憤慨。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和平統一,但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堅決擁護這一嚴正立場,正密切注視著海峽對岸的動向和事態發展。”
8月下旬,中國空軍首次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地對空導彈實彈打靶試驗;海軍則在臺灣島以北海域舉行反潛演習,由海底發射導彈攻擊海上目標,意在加強潛艇攻擊能力,提升雷達的掃描范圍及精確度……這些畫面通過國際媒體傳向世界后,美聯社驚呼:“1996年的臺海危機重現!”
江澤民在采取軍事震懾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外交手段的運用。7月18日深夜,江澤民與美國總統克林頓通話,他指出:
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李登輝的分裂言論作出反應,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反對分裂、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在臺灣問題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如果出現搞“臺灣獨立”和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的情況,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
江澤民和克林頓
9月11日,在新西蘭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江澤民和克林頓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磋商,他再次指出:“我們與李登輝的斗爭是維護還是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斗爭,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
克林頓十分贊同江澤民的觀點,他重申美國將執行一個中國政策和對臺“三不支持”政策,并要求臺灣當局“全面澄清”其立場。不久以后,《紐約時報》發表社論,要求李登輝放棄“兩國論”,重申臺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愿望,以“緩和目前兩岸爆炸易燃的局面”。美國作出反應后,日本、歐盟、東盟紛紛表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130多個國家再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在我斗爭的強大壓力下,臺灣島內暗流洶涌:辜振甫緊急澄清“從未支持兩國論”,國民黨元老郝柏村公開痛斥李登輝“數典忘祖”。7月24日,數千名臺灣民眾舉行了反對“兩國論”的游行。島內學者清醒地指出,“‘兩國論’顯然已在國際上為臺灣帶來了始料未及的強力副作用”及“極負面的沖擊”,使臺當局“益趨孤立”,因而實際上是臺灣的一場“仲夏夜噩夢”。
郝柏村
最終臺灣方面陸委會負責人不得不公開表示“兩國論”不“入憲”。事后,李登輝在其《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一書中坦承:“對于‘特殊國與國關系’,經由修憲、修法加以落實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兩岸、國際情勢不斷演變下,李登輝盱衡全局,逐漸做出了通盤的思考,約在8月中旬不得不考慮現實問題,決定放棄原議。”
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9月21日——臺灣發生了7.6級大地震。出于人道主義考慮,也為了避免國際社會的不理解與誤會,江澤民當即下令暫停軍演,臺海局勢得到了緩解。
江澤民
2000年3月24日,在席卷臺灣全島的民眾抗議聲中,在海內外中國人同聲討伐的浪潮中,在臺灣政壇呼風喚雨十二載的李登輝走到了窮途末路,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的職務,提前結束了他利用國民黨主席之位玩弄權謀,對內整肅異已、“明統暗獨”,對外大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可恥生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