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聊到被3.15曝光的個別快餐店飲品店員工的責任心話題,進而談到了空乘人員的責任心,聊到了以前在飛的時候,個別空乘人員一些不太好的工作習慣,辭職這么多年了,不知現在的空乘隊伍里還是否存在這類問題。
一、吃剩的機組餐扔回烤箱
機組餐連著烤盤合盤取出,吃完后懶得將錫紙盒一一取出扔進垃圾箱,直接將烤架連著餐盒里的剩菜剩飯一起塞回了烤箱,把烤箱當做“垃圾桶”,等著配餐人員換烤架的時候取走。更有甚者,把塑料刀叉勺和擦手廢紙等也放在剩飯餐盒里再塞進烤箱。
這種壞習慣不但容易污染烤箱,還容易在給其他旅客餐和機組餐加熱時不小心把丟在烤箱里的塑料餐具和廢紙烤化乃至冒煙,影響烤箱的正常使用,同時也給航食的同事帶來額外工作負擔。
二、垃圾箱里倒飲料
發完餐飲后,飲料瓶里剩余的飲料不倒空,也不擰瓶蓋,直接扔進廚房或廁所垃圾桶,任憑飲料瓶里的液體在垃圾袋里流淌。
這種壞習慣導致清潔人員在為廚房或廁所換垃圾袋時,垃圾袋在客艙一旦破裂,飲料液體就會流淌出來,大面積污損客艙地毯,也給客艙清潔隊的同事帶來額外的清潔工作負擔。含糖的飲料流淌進垃圾箱,也會粘稠附著在犄角旮旯慢慢發霉變質,導致廚房異味,難以有效清理。
三、給旅客喝生水
為旅客提供溫水,正常操作是從熱水器水龍頭接半杯開水,再打開一瓶礦泉水倒半杯進去。個別乘務員懶得開礦泉水,直接從冷水龍頭接出半杯生水。有的人甚至直接拿空的大礦泉水瓶加生水提供給旅客。
飛機上的水箱里加入的水,基本都是經過消毒劑殺菌的城市管網里的自來水,也就基本等于家里水龍頭里生活用水的標準,在未經加熱的情況下,由于市政管網、清水車、飛機輸水管道、水箱二次污染等問題可能導致微生物滋生或化學物質溶出,形成"二次污染"。
當然了,也有外航的服務規范就是給旅客喝生水,我一直不理解,因為真的不好喝。
四、往馬桶里扔雜物
個別乘務員把飛機馬桶當做“萬能沖”,茶葉包、濕巾、小毛巾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馬桶里扔。
弄壞了馬桶里的馬達,空中堵塞了馬桶管道,把廁所門一鎖,直接落地拍屁股走人。給航后維修馬桶的機務同事們帶來無盡的煩惱。
五、地板垃圾視而不見
個別乘務員在客艙巡視時看到掉落在過道的垃圾諸如杯子、紙巾等,直接一步邁過去,或一腳踢到旅客座椅下面,視而不見;在廚房地板上掉落的垃圾、刀叉、小毛巾等,直接一腳踢到廚房角落,等落地后清潔人員打掃。
客艙里明顯位置的垃圾,隨手撿起來不但維護了客艙清潔,也同時引導著其他旅客不亂扔垃圾;廚房地板的垃圾一旦踢到角落,很容易滑進靠近的艙門縫隙,一旦下次開關艙門,很容易被夾在門縫處,造成艙門釋壓。
六、手抓食用冰塊給旅客
旅客想要杯可樂加冰,個別乘務員在廚房間背著旅客直接徒手從冰桶里抓取幾塊冰放進杯子里。
就算不用冰夾一塊一塊夾,難道用紙杯撈幾塊冰也那么費勁嗎?就算不考慮旅客,那其他機組同事想喝杯可樂加冰還敢不敢用這些冰塊了?
以上這些問題往往是航司監管層面以及基層管理人員甚至連乘務長都不容易發現的“小惡習”。但這些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與今年3.15曝光的餐飲連鎖店后廚亂像在本質上并沒有太多區別。
如果這些小問題小隱患被老乘務員“傳幫帶”,新進的乘務員“學以致用”,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空乘人員“把違規當習慣”,這顯然會更加令人擔憂。
總有資深的民航“老人”說,近些年來各種事兒出的越來越多,公司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出一次事兒“關上一扇門”,容錯空間越來越小,環境大不如十幾年前那么寬松了。
但似乎很少有人反思,為什么總在出事兒?有沒有可能是當初那些“習慣性違規”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量變轉為了如今的“質變”?
記得曾經,每一個優秀的資深乘務長幾乎都會說,飛航班已經“不用帶腦子了”,因為她們靠著極強的責任心,都早已把嚴謹練成了“肌肉記憶”,把安全和服務規范的SOP深深刻在了基因里,把優秀變成了一種“強迫癥”般的習慣,每項工作都行云流水般的絲滑自然,有條不紊。
相反的是,壞習慣也會慢慢腐蝕安全和服務的“防線”,個別乘務員總覺得今天放松點無所謂,明天差不多就行,每次放棄原則和標準都覺得無關緊要,最后這些平日里懶散的作風和失職行為就可能引發“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重大責任問題。
勿以惡小而為之;聽人勸,吃飽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