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網購時,哪怕多花點錢,都會不自覺偏向于選擇品牌旗艦店或者平臺自營店的商品,主要是覺得心安和省事。
然而,最近小樂在某電商平臺瀏覽時發現,有些自營店同樣有涉嫌誤導消費者,把國產葡萄酒標上“進口葡萄酒”的字樣在線售賣。
對于一些不知情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注意到這些關鍵信息,從而輕易被誤導,讓這樣的葡萄酒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進口葡萄酒銷量排行榜之中。
在某某自營電商的進口商品熱賣榜當中,有一款名為法國進口晚收小甜紅酒的甜型葡萄酒。這款葡萄酒的品名與介紹中都帶有“法國”二字,但當小樂翻看評論區中消費者們的曬圖時,發現一張這款葡萄酒的中文背標圖中,執行標準為國標GB/T15037,并擁有國產預包裝食品特有的SC編碼。
這樣的葡萄酒,與去年爆火的“俄羅斯商品館”當中不少產品如出一轍。盡管不少俄羅斯商品館突出俄國進口,商品正標也寫著俄文,但背標卻寫著原產地在中國。這些產品實際上正是原料進口、國內灌裝——與部分“擦邊球”葡萄酒的套路一模一樣。
雖然俄羅斯商品館從爆火到翻車,讓不少消費者懂得了什么是進口、什么是國產的相關標準。但這種進步似乎并不妨礙上述這款“法國進口”葡萄酒擁有還不錯的銷量。
該平臺給出的數據顯示,全網銷量高達10萬+瓶,24小時以內就有400+人購買,評論區有6000+條留言,不少消費者在評論區中留言稱這款酒是一款很適合女生喝的小甜酒,顏值高、包裝漂亮,但物美價廉。
經查看發現,在電商自營店中的擦邊葡萄酒并非個例,在一些不那么靠譜的電商平臺中甚至還時常出現的“蠟封”、“重型瓶”的“一眼假”進口葡萄酒。
有些葡萄酒總愛和名氣大的產區攀關系。其中有款葡萄酒的擦邊方式也是別出心裁,自稱“法國波爾多金獎佳釀”——這可以理解為得過金獎的波爾多佳釀,也可理解為在波爾多某個比賽拿過金獎的佳釀。
這款名為法國某城堡干紅葡萄酒號稱是法國AOC,但正標上沒寫自己究竟是哪個產區的AOC,又一次躲過了各個產區的監管,畢竟“原產地命名保護”只要不加具體原產地,還真沒有侵權主體。
不過,從消費者在評論區發布的酒標上倒是可以清晰地認定這款酒的產地是中國,因為SC編碼與國標的執行標準是國產預包裝食品必須標注的。
雖說是國內灌裝的,但某城堡干紅的價格并不像許多99元甚至更低價6瓶的葡萄酒那樣價格低廉,相反這款葡萄酒的售價為293元6瓶,折合單瓶售價僅50元。但或許是因為包裝華麗,銷量依然不錯,目前全網熱銷4000+。
這一類國內灌裝但卻打著進口酒旗號進行銷售的葡萄酒,在電商平臺并不鮮見,但很多這類產品通常是在第三方店鋪在銷售,而非自營網店。
相反,大型電商平臺的自營網店由于選品能力更強更專業,其自營的商品往往是高性價比、高品質、正品的代名詞,消費者看到商品左下角的自營店招牌,在購買時也就更放心,相當于簡化了消費者購買一款商品前的考察工序。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自營網店的葡萄酒都能讓消費者省心,如果一不小心大意了,那就有可能掉進坑里。
關于這樣的情況,一名熟悉電商渠道的酒類銷售者介紹稱,一些自營平臺其實也分不同的運營模式,其中一部分商品的的確確是自營模式,但也存在平臺入駐模式。
“即便是自營模式,其中也存在為一部分供貨商代銷的情況,分別適合不同規模的品牌與商家。但是消費者通過表象,是分不出這其中的差別的。”該銷售人員補充道。
也就是說,即便是平臺商的自營店,里邊也并非每一款商品都真有平臺商按照嚴格的標準去選品并直采,也可能存在實體商超當中那樣收取一定的進場費即可入駐的情況。對于葡萄酒這種非快消品來說,則很可能被平臺商當作利潤型產品,收取一定的進場費即可入駐。
“消費大環境如今不佳,所以有銷售要求的平臺方與有品牌背書需求的‘擦邊球’葡萄酒,便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地走到了一起。但這犧牲的,確實是平臺的聲譽。”這名從業者說道。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Unsplash
LOOKVIN ARTICAL
往期內容回顧
知名酒莊接連出售...
報名丨首次落地北京...
2025成都春糖攻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