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的表態引發關注。在以色列持續轟炸加沙、美國軍事施壓也門胡塞武裝的背景下,伊朗一方面強調“不懼怕戰爭”,另一方面又重申外交是唯一替代戰爭的選項。如此矛盾的表態,伊朗到底要干嘛?
事實上,伊朗對美國的強硬立場并非空談。2020年美軍刺殺蘇萊曼尼事件后,伊朗用導彈打擊伊拉克美軍基地的報復行動,既未引發全面戰爭,又展現了“點到為止”的威懾能力。
這種“紅線思維”延續至今:阿拉格齊明確表示,伊朗不可能在現有條件下與美國談判,因為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的教訓深刻:即便達成協議,美國仍可能毀約。
盡管伊朗聲稱“不依賴外交就無法避免戰爭”,但其現實處境并不輕松。胡塞武裝在紅海航道遭美軍打擊、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的沖突陷入僵局,這些盟友的被動局面削弱了伊朗的“抵抗軸心”網絡。
與此同時,伊朗國內通脹率高達40%、本幣匯率暴跌,經濟困境迫使改革派呼吁與美國接觸以解除制裁,但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否決權封死了這一路徑。
阿拉格齊提出將伊核協議作為“談判范本”,實則是在經濟需求與政治原則間尋找平衡:既拒絕重回原有框架,又為歐洲三國解除制裁留下窗口。
短期來看,雙方核心分歧難以彌合。美國要求伊朗“全面棄核”,而伊朗將核能力視為國家安全基石;美國制裁旨在遏制伊朗地區影響力,伊朗則通過導彈技術擴散鞏固什葉派盟友。
但變量同樣存在:俄羅斯近期成為美伊溝通的潛在中間人,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莫斯科斡旋重啟談判;若美國部分解除石油出口制裁,或伊朗在鈾濃縮豐度上作出讓步,僵局可能出現松動。
伊朗的強硬表態本質上是“以攻為守”:用軍事準備對沖安全威脅,以外交韌性爭取戰略空間。正如阿拉格齊所言,談判的前提是“一些事情發生改變”,這既指向美國政策調整,也暗示伊朗內部權力結構演變,否則這事免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