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社區團購業務淘寶買菜正在做重大業務調整——逐步退出基于本地供應鏈發貨的次日自提社區團購業務,轉而只做基于產地發貨的快遞電商業務。
一段時間以來,從鄭州到南寧到近幾天的西安,全國各地的淘寶買菜用戶都收到了淘寶買菜發送的次日自提社區團購業務停運的通知,而從北到南的全國各個城市,如果現在再去搜索淘寶買菜的城市自提點,也已經搜索不到了。
取而代之的是,淘寶買菜通知稱,現有業務調整為通過淘寶買菜-農場直發頻道來做快遞到家模式,即淘寶買菜從做本地供應鏈發貨的社區團購業務轉到了產地發貨的快遞電商業務。
根據淘寶買菜官方資料顯示,“淘寶買菜農場直發”由上海菜菜超市有限公司運營,其是運營方,非商品銷售者,商品銷售由入駐商家完成,其不再提供售后服務。
《商業觀察家》查詢上海菜菜超市有限公司工商資料,該公司由阿里巴巴100%控股。
目前,還不清楚淘寶買菜當下是做轉型,還是事實意義上宣告整個項目的“退出”,因為如果淘寶買菜要轉做B2C快遞電商業務,那它跟淘寶上既有的入駐商家通過快遞履約賣貨生鮮,看起來,好像差異性也不是很大。
總體來說,淘寶買菜“撤出”社區團購業務,也并沒有超出市場預期,就《商業觀察家》來看,阿里做社區團購業務在三個層面,存在著天然的“劣勢”。
一
低成本運營
社區團購做的是基于本地供應鏈發貨的次日自提業務。
由于是做次日自提,這個消費場景成為了一個強計劃性購買的低價消費場景。
在買菜這件事上,要讓消費者提前一天就做出買菜的決定(菜講究新鮮),然后,等到一天后再去定點自提(消費者很容易忘記,或“偷懶”不去及時自提,但菜不耐保存)。它的購物便利性并沒有那么好,而沒那么便利,及強計劃性購買,那就只能靠低價來吸引消費者了。
但是,在當下中國的各大電商平臺中,誰的價格最低?誰能把價格做得更低?
拼多多。
低價零售取決于低成本運營,它是組織能力和運營效率的體現。
拼多多在這一塊已經磨合的很不錯了,在它還沒有變得更“慵懶”與“貪婪”之際,在還沒有出現新的技術迭代之前,要在低成本運營一塊戰勝拼多多,是非常困難的。
過去,在社區團購大戰的時候,還在拼多多與美團兩家頭部企業角逐的時候,美團的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的采購人士就曾對《商業觀察家》稱,他的困惑在于:“不知道拼多多是從哪里搞到了那么多的低價貨源與商品,生鮮品類要找到品質高一點的貨源與商品,其實不難,到處都有,難的是找到低價貨源。”
但即便是拼多多要做好社區團購這個低價買菜消費場景,其實也很辛苦,也很吃力。
生鮮要賺錢,很難。
而如果不靠生鮮賺錢,通過補貼生鮮做低價,把社區團購做成一個“流量”生意——社區團購降業務低平臺流量成本。其實也有難度,考驗平臺的生態能力,因為生鮮品類一直來的問題是:缺乏消費忠誠度,如果平臺沒有建立起一個“低價”生態與使用習慣,補貼的時候人都來了,補貼一結束,人可能又都走了。
二
社群能力
社區團購主要通過微信社群來運營,微信的“通訊”屬性,適合這個消費場景,通過微信做社區團購,效率更高。但由于淘寶與微信長時間是分隔開的兩個“獨立”系統,流量數據沒有打通。那么,阿里巴巴要做社區團購業務,天然上就存在“不便”。
社群能力,誰更強?
還是拼多多。
三
提效不明顯
社區團購業務是基于本地供應鏈來發貨與運營,中國則存在大量的本地農貿市場與中小商品市場,本地供應鏈的網絡與體系其實已經很成熟,市場也是個存量市場。
因此,如果社區團購沒有對本地供應鏈做出優化、提效與創造出消費增量,只是在原有的業務體系上,加一層數字化的“外衣”,那就會有問題。
拼多多做社區團購業務,還能通過更大的業務規模產生出集約效應,來試圖優化流通效率,阿里在社區團購賽道則沒有規模。
整體來說,現在回過頭去看過去的社區團購業務,其對本地化生鮮供應鏈路的提效,總體上看,還不是很明顯的。
首先,社區團購這個低價消費場景,對零售價格沒有顯著提升,那為什么要在原有的本地供應鏈體系上,再投資加個數字化“外衣”(搞社區團購),誰來買單?
其次,按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來解構,社區團購是平臺采購白牌、臨期、低檔低品質產品為主,由低水平的大倉+網格倉+外包配送司機完成物流配送,整合社會雜貨鋪店主、共享團長完成末端履約的電商自提模式。至少在生鮮品類,一段時間來的運營,社區團購對這三個要素的提升是有限的。
“低價消費場景”讓終端的雜貨鋪店主、共享團長沒有一個明顯的提效與增收。他們還是在通過人力做分揀與末端搬運的活,而一個人的最大“手工”分揀與搬運的訂單量是恒定的。
“低價消費場景”讓商品供給端一直在卷價格,而如果沒有利潤增量,產業鏈的提升也不會很明顯。
最重要的是物流履約端,直接關系到流通效率,社區團購對物流履約的提升提效,似乎也沒有那么明顯。
現代零售技術日新月異,幾乎已重裝整個零售行業,但從《商業觀察家》之前的觀察來看,社區團購還在用傳統超市十多年前的人工分揀、打包等倉儲方案,物流優化技術也談不上。
社區團購模式與傳統零售商超的差異在訂單模式——“今日定、明日取”,顧客下訂單后再訂貨、物流配送至團點,減少前置訂貨的損耗。
但從社區團購實質操盤運營的整個鏈路來看,社區團購的訂貨模式與現有的實體商超并無多大差異。
商超也會基于門店歷史銷售、時令節氣、地段位置等大數據綜合信息采取門店預訂貨,很多優秀企業控制的差錯率已經很為可觀。
而在物流鏈路上,社區團購平臺采取的“大倉-網格倉-團點”的三級物流配送模式,基本還是傳統商超的“總倉-DC配送倉-門店”的路子,并無太多效率優化、價值創造的地方。
不同的反而是社區團購平臺的倉的規模,和配送車輛是自營還是第三方。傳統商超則早就全行業步入倉儲機械化、自動化的程度,而社區團購平臺的倉配還停留在傳統的人工揀貨的程度。
很多社區團購的倉庫甚至比不上連鎖超市十年前的初級版。社區團購在城市遠郊租賃下被其他物流淘汰掉的倉庫,很多倉庫基本只有干貨揀貨功能。
之前,《商業觀察家》也實地走訪過一線社區團購平臺的網格倉,倉內唯一的設施就是一排排周轉筐,按團點編號由揀貨人員人工揀至筐內。依托于互聯網數字技術的電子化預售訂單,社區團購實現了貨品的高周轉,但整個倉儲物流的設施及運作體系卻未曾同步智能化。
社區團購是“今日定、明日取”的訂單電商模式,顧客下訂單了商家才配貨,意味著社區團購的倉庫是一個高周轉的周轉倉,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降低庫存和存儲成本,壞處在于極端天氣生鮮商品損耗大。
在北方市場,一線社區團購平臺的網格倉都是一個簡陋的干貨倉,沒有冷暖控溫設施及冷庫,冬天也沒有任何保溫設施。社區團購平臺但凡夏冬季節,生鮮商品因缺乏控溫設施導致的儲存發生質量問題就很常見。這一點從團點對平臺發貨倉的質量投訴可見一斑。
社區團購發貨大倉到網格倉到團點的物流配送車,通常是外包物流車或臨時的貨運司機。
在一線社區團購平臺都跑過配送車的司機曾告訴《商業觀察家》,平臺一般給到司機400元一天,旺季期通常一天要跑30-40個團點,早上8點出發,要跑到晚上8點有時還未結束。司機不光要按團點位置配送上門,還要負責清點團點貨品及揀貨。一些社區團購平臺物流配送司機流動性大,基本上每周都要換新手司機接續。這因此導致司機配送效率更低,一些定位不準的團點司機對路況不熟悉,光是找到團點都要花上半天時間。
所以,從過去一段時間的社區團購運營來看,其對生鮮本地化供應鏈的優化,并沒有很明顯,這可能就是玩家們紛紛遭遇業務瓶頸的直接原因。
換句話說,社區團購這個模型如果要成功,可能需要未來持續的技術迭代,與更好的低成本應用。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