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到,大家就要忙活起來了,修墳頭、壓紙錢、燒香磕頭、擺桌吃飯,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我們一直沒有忘,有人說這是迷信,可大家心里都明白:黃土堆前有那份心,比什么都實在。
修墳壓紙:給先人蓋房子
清明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去墳上添土。老人說:墳頭圓,家業全。拿鐮刀割凈雜草,用鐵鍬把塌陷的土補平,就像給老屋翻新屋頂。
老人都說:人走了,房子不能塌。墳頭收拾利索了,祖宗住得舒坦,子孫才有福氣。
壓紙錢這事更有講究,老輩人用竹竿挑著白紙條插在墳頭,風一吹嘩啦啦響,叫“掛青”,現在改用五色紙花,照樣得壓得牢牢的。
壓紙的時候還要說:爹娘收著錢,在那邊別舍不得花。這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錢里,藏的都是我們心里的惦記。
燒香磕頭:手把手教孝順
供桌上三碗菜、五個果,香爐里三炷香。
為啥要單數?老人都會說:陰間人少,多了吃不完。這話聽著像玩笑,可擺供的規矩一點不馬虎。豬頭肉要帶皮,魚得整條煮,蘋果橘子得挑最光溜的,供祖先的東西,一定都是挑最好的。
最重要的是磕頭,大人帶著孩子跪在墳前,腦門貼地,手心朝上,嘴里喊著:爺爺奶奶收錢啦!孩子小還不懂,等他們當了父母就明白了,磕的不是頭,是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吃團圓飯:一鍋飯養百家人
從墳地回來,一家人就要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了。
把桌子擺好,家里老人坐上主位,在農村至今流傳著:清明酒,喝一口,田里莊稼旺三秋。大家相信,家族和睦就會五谷豐登。
在飯桌上,長輩們會講著種地的經驗,年輕人聊著工作生活的事,小孩子在一旁嘻嘻哈哈地打鬧,這頓飯吃得和年夜飯一樣熱鬧。
清明不是上墳,是回家
清明的雨,淋不濕活人的衣裳,墳前的風,吹不散血脈的溫熱。
添一把土,是告訴先人:我們每年都記著你。燒一炷香,是讓娃娃知道:做人不能忘本。吃一頓飯,是教全家記住:打斷骨頭連著筋。
現在都說生活要有“儀式感”,要我說清明這三天做的,就是我們最實在的儀式感,對得起黃土下的祖先,照顧著身邊的親人,盼著那沒回家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