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最近天氣好,于是跟朋友相約去郊外游玩,去看了一下油菜花,摘了一下草莓,一路上的風景確實很美,讓人心情都好了很多。
中午選了一家網上評價還不錯的農家樂吃飯,本以為能品嘗到地道的農家菜,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
結賬時,我和朋友們看著店家提過來的賬單,幾個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覷,紛紛感慨:“難怪現在大家都不愛去農家樂了!”
曾幾何時,農家樂是城市人周末放松、體驗鄉村生活的熱門選擇,以前的農家樂新鮮的食材、樸實的烹飪方式、寬敞的農家院子,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如今再去農家樂,卻發現早已變了味,這次我去吃了一次農家樂,才明白:為何如今不受歡迎了?
農家樂行業的沒落并非偶然,而是有以下5個現實原因導致的。
1、價格貴,性價比越來越低
過去,農家樂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實惠,往往都是自家種的菜、散養的雞鴨、現撈的魚蝦,成本低,價格自然親民。
然而,如今的農家樂價格直逼城市高檔餐廳,甚至更貴,比如這次我們點了一份“土雞燉湯”,標價268元,一條“野生魚”158元,一盤“農家小炒肉”68元,再加上三個素菜,四個人吃了680元。
結賬時,老板看到我們疑惑的表情,還非常理直氣壯地說:“我們這可是純天然的,都是野生有機的食材,你們在城里可吃不到。”
老板絲毫沒覺得價格貴,估計他還巴不得一份土家賣上千塊錢,農家樂的性價比越來越低,趕跑了很多顧客。
2、食材以假亂真,土雞土鴨都是噱頭
農家樂最吸引人的就是“土味”,比如土雞、土鴨、現摘蔬菜、野生魚蝦,然而,現在很多農家樂的“土雞”其實是市場上批發的飼料雞,“野生魚”是養殖魚,“現摘蔬菜”也可能是菜市場進的貨。
比如這次我們點的那鍋“土雞湯”,雞肉松散無嚼勁,湯里飄著一層厚厚的油,完全沒有農家散養雞的鮮香。
吃飯席間上廁所,我看了一眼后廚,發現所謂的土雞都是噱頭,這些雞都是廚師直接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問老板,他卻支支吾吾地說:“雞早上就殺好了,放在冰箱保存,這樣做起來更快……”
3、口感下降,使用劣質調味料
以前的農家樂,講究的是原汁原味,食材新鮮,簡單烹飪就很好吃,但現在,很多農家樂為了多獲取利潤,降低成本,用廉價食材和重口味調料掩蓋品質不足。
比如,我們點的“紅燒肉”,肥肉居多,肉質松散,明顯是冷凍肉,靠大量醬油和糖調味,更離譜的是,有些農家樂甚至用預制菜加熱后端上桌,完全失去了農家菜的特色。
大家之所以去農家樂,圖的就是新鮮、健康和地道的本地口味,而如今連口感都保證不了,那還不如去普通餐館。
4、菜品分量少
農家樂曾經以“量大實惠”著稱,體現的是農家人的淳樸好客之情,而如今,很多農家樂的菜量嚴重縮水,價格卻漲了不少。
我們點了一份“農家大碗菜”,端上來只有淺淺一盤,四個人每人夾兩筷子就沒了,問老板,他笑著說:“現在物價漲了,我們也要控制成本。”
問題是,消費者花的錢并沒少,得到的卻更少了,這樣的“性價比”,誰還愿意當冤大頭?
5、服務態度差,體驗感糟糕
農家樂原本以熱情好客著稱,老板和員工大多是本地人,服務樸實親切,但現在,很多農家樂的服務態度越來越差,甚至比城市餐廳還冷漠。
我們吃飯時,叫了幾次加茶水,服務員愛搭不理,結賬時,我們稍微質疑了一下賬單,老板就很不耐煩的說:“就是這么貴,一份土雞土鴨都吃不起,還裝什么城里人。”
農家樂的沒落,歸根結底是行業亂象導致的,以上5個現實原因,讓農家樂逐漸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如今大家寧愿去街邊餐館吃飯,也不會再為“偽農家樂”買單。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