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重慶違法強拆 120 畝魚塘事件” 再度引發社會廣泛熱議。法院雖已判處涉事街道辦違法強拆并需賠償 380 萬,然而街道辦一句 “無賠償支付能力,可法拍國有資產來賠付” 的回應,著實讓民眾瞠目結舌。
故事的主角是 49 歲、養魚經驗豐富的萬朝林夫婦。2007 年,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街道以招商引資之名將萬朝林從隔壁縣請回。當時,街道計劃打造 “十里千畝” 漁業生產(垂釣)示范基地,萬朝林在考察并享受政策優惠后,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 120 畝魚塘,承包期 30 年,每年租金 12 萬。此后,他先后投資數百萬,魚塘生意紅火,還成立了水產養殖場。
但 2021 年 3 月,平靜被打破,街道辦通知魚塘要關停整治。萬朝林與街道辦協商賠償,街道辦卻在測量后反悔。8 月 13 日深夜,噩夢降臨。萬朝林夫婦發現有人砸毀魚塘監控,報警后得知竟是街道辦行政強拆。天亮后,挖掘機挖開塘壩放干水,周邊數百人哄搶魚塘里的魚,萬朝林夫婦多年心血毀于一旦,魚塘從此荒廢。
面對巨大經濟損失,萬朝林將涉事街道辦告上法庭。庭審中,街道辦以魚塘水質不達標、已下達整改通知且逾期未整治為由,為強拆辯解,還稱已賣掉魚塘里的魚,存款可隨時支取。但法院認為,街道辦無水質監測行政執法權,屬于越權執法。經第三方評估,萬朝林損失高達 379.9 萬元,法院判決街道辦支付賠償款及相應利息。
然而,判決后街道辦卻稱無賠償能力,甚至提出用國有資產賠付,賣魚余款 3 萬多元也不翼而飛。2024 年 9 月強制執行申請立案后,萬朝林至今未收到一分錢。街道辦的回應和行為,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此次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在網絡引發軒然大波,眾多民眾密切關注,期待相關部門重視并妥善解決。畢竟,法律判決不應成為一紙空文,民眾合法權益需得到切實保障。
社會各界對此事反響強烈,不少法律專家指出,街道辦的回應明顯有悖于法治精神,其提出的“無賠償支付能力,可法拍國有資產來賠付”方案,實際上是在逃避法律責任,將公共財產置于風險之中,此舉無疑是對法律尊嚴的踐踏。公眾呼吁,相關部門應迅速介入,不僅要確保賠償款及時到位,更要對街道辦的違法行政行為進行嚴厲追責,以儆效尤。
與此同時,萬朝林夫婦的遭遇也引起了眾多中小企業的共鳴,他們擔心類似事件可能在自己身上重演,呼吁建立健全更加透明、公正的行政執法與賠償機制,保障公民與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網絡上,#維護法律尊嚴#、#保障民眾權益#等話題持續發酵,民眾對于法治社會的期待與呼喚愈發強烈。
隨著輿論的持續關注,上級政府部門已開始著手調查此事,承諾將全面核查事實真相,確保法律判決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加強對基層行政執法單位的監督與管理,防止權力濫用。萬朝林夫婦也表示,無論前路多么艱難,他們都將堅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期待正義的最終到來。
此次事件,無疑是對我國法治建設的一次考驗,也是對政府公信力重塑的一次契機。公眾期待,通過這一事件,能夠推動相關制度的完善,讓法治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在法律的庇護下安心生活、放心創業。你如何看待街道辦的行為以及此次事件的后續走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一同關注事件進展。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時事熱點我來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