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訊】(文:閆曉陽、圖:顏培森)2025年3月24日,社區文化書院與鄉村儒學講堂發展研討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委黨校舉行。本屆研討會由曲阜師范大學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顏炳罡主持,來自高校、研究機構與社會組織的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鄉村儒學體系化建設展開深度對話。與會發言嘉賓包括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徐慶文、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陸信禮、青島市城陽區文化兩創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崎、聊城市啟文書院院長劉慶濤、濟南市章丘區政協委員宋海燕、濟寧嘉祥曾子研究院徐國峰老師、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劉雷老師等。各位專家多元視角的碰撞,為鄉村儒學從理論建構到落地實踐提供了系統性實施方案。
顏炳罡教授
曲阜師范大學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顏炳罡在會上提出了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建構的主張,強調鄉村儒學建設需邁入以團隊協作、知行合一為核心的3.0時代。針對當前各地鄉村儒學“模式分散、知行脫節”的現狀,顏炳罡教授直言:“我們不應是孤軍奮戰的游擊隊員,而要成為半組織結構的成熟團隊。”他提出三大升級路徑:一是整合全國已有經驗,將尼山圣源書院周邊的鄉村儒學辦學模式與濟南市章丘區、青島市城陽區、聊城市茌平區等地創新實踐深度融合,構建“教材統一化、課程階梯化”的標準化體系;二是打破“最后一公里”思維,以“零距離融入”實現知行轉化,將儒學講堂嵌入基層治理、節氣農事、健康醫養、基礎教育等生活場景;三是建立“晉級式教學體系”,設定階段性目標,通過實踐考核實現學員進階,引領民眾道德文化素養提升。
劉雷老師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劉雷老師在會上發表了構建鄉村儒學“大腦+四肢”協同運行的看法,強調以統籌組織體系化建設破解當前松散化困境。針對“鄉村儒學需擦亮品牌”的現實需要,劉雷老師提出“天理道德流行,化民成俗積福”的口號,建議參考“說書唱曲”的方式活化儒學傳播,將《論語》《孟子》等典籍轉化為百姓愛聽的章回體故事,同步開發《黃帝內經》養生操、禮儀實踐劇等融合性課程。在組織架構上,劉雷老師提出“大腦+四肢”協同模型:總部設立學術培訓、宣傳策劃等核心組,作為“大腦”統籌標準化課件研發與師資培訓;各地分院作為“四肢”負責落地,培育本地講師與志愿者隊伍,形成“月訓+周會”的常態化運作機制。尤為創新的是,他特別強調,未來將通過短視頻矩陣傳播“三分鐘儒學小劇場”,以“通人情、動人心、明事理”的鮮活內容,讓鄉村儒學真正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文化滋養。
宋海燕委員
在研討會上,濟南市章丘區政協委員、山東儒商研究會副會長宋海燕結合多年基層實踐經驗,提出“七維驅動”的鄉村儒學落地方案,強調“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為了講而講,最終要解決問題”。針對鄉村儒學與治理融合的難題,宋海燕委員直言:“必須抓住兩頭——既要頂天立地搞學術,又要腳沾泥土解難題。”她提出三大策略:一是構建“專家+志愿者”組織架構,由高校學者提供理論支撐,基層志愿者轉化為“鄉間傳道人”,形成“口口相傳”的浸潤式傳播;二是創新“以老帶小、以家促治”的實踐路徑,通過給留守老人講孝道倫理、組織親子經典誦讀,讓儒學從“影響一個家庭”到“改變整個社區”;三是借力黨政系統“破冰”,通過給地方一把手“上黨課”、與宣傳部共建項目,將儒學講堂嵌入基層治理體系。面對可持續發展命題,宋海燕委員特別強調“自我造血”機制:“文化必須與產業共舞,不能只靠政府輸血。”她建議成立鄉村儒學基金會,通過合法渠道募集資金,同時開發禮儀培訓、家風研學等文化服務產品。
劉慶濤院長
針對當前團隊分散化問題,聊城市啟文書院院長劉慶濤建議:“鄉村儒學建設必須豎起顏炳罡團隊這面大旗,將所有課程資源、影像資料統一標識,把三四套模式整合成模塊化體系。”他以啟文書院實踐為例,建議構建“1+N”協同網絡:以核心團隊輸出標準化課程包,允許各地結合鄉情進行本土化改編,既保持品牌統一性又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在師資建設方面,劉慶濤院長力主打造數字化動態師資庫:“顏炳罡教授的影響力就是最大資產,要聯動高校學者、民間講師建立‘云端智庫’。”他描繪出一幅智慧共享圖景:當某村需要調解家庭矛盾,系統即刻匹配擅長孝道倫理的講師;當社區想推廣禮儀規范,師資庫自動推送相關課程模塊。對于教材建設,劉慶濤院長特別提醒:“《孝經》才是打開基層社會治理心門的鑰匙,比《大學》《中庸》更能引發共鳴。”可以將孝道故事、家訓案例編成方言版畫冊,讓儒學從書齋走向田間灶臺。
周崎副主任
青島市城陽區文化兩創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崎提議“做儒學服務如做買賣”的實踐方法論,強調鄉村儒學發展必須緊扣市場規律與基層治理痛點,用“精準服務”替代“大水漫灌”。通過剖析真實案例,周崎副校長指出:“從失敗酒店到成功小飯桌的轉型證明,找準需求才是生存根本。”他建議將儒學服務嵌入基層治理鏈條:針對信訪矛盾高發村開發孝道調解課程,圍繞留守家庭設計親子禮儀實踐,在產業薄弱村推出儒商創業培訓,讓文化服務與政府關注的治安維穩、經濟發展等核心議題深度綁定。對于品牌建設,周崎副校長主張聚焦一個村打出樣板:“在全國遴選試點村,把顏炳罡教授的錄播課變成沉浸式文化體驗。”
隨后,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徐慶文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陸信禮教授、濟寧嘉祥曾子研究院徐國峰老師三位學者圍繞傳統文化教育如何扎根基層展開深度探討。徐慶文教授指出,鄉村儒學課程設計需兼顧傳統文化內核與現實需求:“儒家文化中的做人做事理念,應與百姓關心的實際問題結合,從課程名稱開始就要貼近生活。”陸信禮教授以城陽區實踐為例,呼吁重視鄉村儒學建設中家風家教教育,學習曾國藩家書中強調的“讀書明理”。徐國峰老師揭示了基層文化建設的多重困境:許多講堂、書院因資金和人才短缺難以持續,雖參觀者眾,但文化轉化效果有限。基層文化場所常面臨有陣地無活動的尷尬——桌椅齊全的教室僅在開會時使用,村書記因兼職事務繁多無力兼顧。鼓勵鄉村儒學建設學習城陽探索的“三個一”模式(一堂課、一節操、一餐飯),通過將禮儀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打破“講完即走”的形式化困局。
在社區文化書院與鄉村儒學講堂發展研討會閉幕式上,顏炳罡教授總結強調鄉村儒學發展須回歸文化傳承的本質。他直言“鄉村儒學不是追名逐利的秀場,而是文明接力的道場”,指出其核心在于接續梁漱溟鄉村建設傳統,將“百姓日用即道”的實踐哲學融入當代基層治理。針對當前發展困境,顏炳罡提出“不貪大求全,但求代際傳承”的務實路徑,主張通過標準化教材研發、可持續師資培訓及“師友道”志愿者體系,將儒學基因如“毛細血管”般浸潤鄉村治理體系。他以“千年孤獨”自喻文化守護者的使命,引用“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轉這乾坤”展現破局決心,強調鄉村儒學應著眼百年大計,與中華文脈同頻共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