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則關于“農村老兵生活補助按軍齡兩頭算”的消息在戰友群中刷屏。河南南陽一位67歲的退伍老兵張建國發現,自己的補助賬戶里突然多了一筆錢,查詢后才得知,當地調整了軍齡計算方式——他1978年12月入伍,1981年12月退伍,原本按3年軍齡發放的補助,如今以“入伍年+退伍年”兩頭計算,軍齡變為4年,每月補助從450元漲至600元。這一變化讓老張激動得連夜給戰友打電話:“國家沒忘了咱們!”
按傳統算法,軍齡以實際服役年限計算,比如1980年12月入伍、1983年12月退伍,計為3年。而“兩頭算”則將入伍年和退伍年各計為1年,上述案例便算作4年。這一調整看似只是數字游戲,實則牽動著全國570萬農村老兵的切身利益。以某地每月150元/年的補助標準計算,多算1年軍齡,意味著老兵每年可多領1800元——這對許多靠務農維生的老兵而言,抵得上半畝地的收成。
政策背后,藏著國家對特殊群體的溫情考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入伍的農村兵,退伍后大多返鄉務農,沒有退休金等保障。河北退役軍人事務廳工作人員透露:“當年檔案管理不規范,很多戰友的入伍通知書、退伍證早已丟失,兩頭算法能最大限度保障他們的權益。”正如廣西欽州老兵黃志強所說:“我1979年10月當兵,1980年11月因傷退伍,實際服役1年零1個月,現在按兩頭算成2年,終于不用為‘差一個月不算一年’憋屈了。”
新政甫出,也有質疑聲。網絡上有年輕人調侃:“當兵12個月算1年,打工12個月算1年,憑啥當兵2個月也能算1年?”對此,軍事專家李建軍教授算了一筆“國防賬”:“戰士接到命令即刻出征,邊境沖突中的烈士王焯冉,從接到任務到犧牲僅4小時,按天數算軍齡嗎?軍齡承載的是奉獻的重量,不是簡單的數學題。”
更實際的改變正在發生。在江西贛州,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最近增設了“軍齡復核窗口”,工作人員用泛黃的《入伍登記表》幫老兵找回“消失的軍齡”;在山東臨沂,政府開通“惠軍直通車”,將增發補助與雞蛋、糧油等生活物資一并送到老兵家中。這些細節,讓79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德福感慨:“年輕時扛槍保家衛國,如今頭發白了,國家還給咱‘找補’軍齡,值了!”
看似微調的軍齡計算方式,實則撬動了更深層的優撫體系變革。2025年1月起,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財政部印發《關于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以軍齡為基礎,建立動態增長機制”。如今,云南已試點將軍齡與醫保報銷比例掛鉤,江蘇則將累計軍齡納入“光榮之家”積分,可兌換助農貸款優惠。這些創新,讓軍齡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了有溫度的生活保障。
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兩頭算”何嘗不是一種歷史補償?上世紀90年代,某導彈部隊官兵在荒漠中隱姓埋名十余年,退伍時只能帶著“涉密”的空白檔案返鄉;今天,當他們用皸裂的手指著“軍齡補貼”存折時,國家用最實在的方式給出了回答:你守護國土的每一天,都被歲月銘記。
夕陽西下,安徽鳳陽小崗村的稻田邊,62歲的退伍兵王保國正在手機銀行里查賬。屏幕上的數字從過去的“360元”變成“480元”,他笑著對孫子說:“這120塊錢差價,是爺爺用青春換來的‘利息’。”遠處,村委會新刷的標語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這或許就是“軍齡兩頭算”最樸素的答案。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