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4年當中,印度政府啟動一項230億美元(約合約合1670億人民幣)的計劃,旨在促進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希望吸引企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然而由于實施效果不佳,路透社本月21日引述消息稱,印度政府已決定終止這項計劃。
縱然當局重申計劃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印度放棄重振制造業,惟隨著這個有意挑戰中國制造業的野心計劃面臨胎死腹中,或多或少也反映出這個南亞大國面對多項挑戰,印度在全球制造業中的競爭力遭受質疑。
2020年3月,印度因應中美爆發貿易戰,推出了制造業激勵計劃(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PLI)。這項計劃涵蓋多個行業,包括電子、汽車和醫療設備,旨在吸引外資,促進國內制造業增長,并提高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據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印度巨頭信實工業等約750間公司,參與了這項激勵計劃。
該計劃是“自力更生印度計劃”(SRI)的一部份。在總理莫迪的領導下,撥款約2,687.4 億美元(約占全國GDP的10%),旨在于全球供應鏈市場推廣印度商品,幫助該國實現自力更生,并長遠將印度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
而PLI計劃鼓勵國內制造和增量銷售,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最初針對大型電子制造業推出,目前已覆蓋 14 個行業,提供大額的獎勵措施,以惠及旨在擴大出口業務的印度中小企業。當局承諾,若參與計劃的公司在一定期限前達到特定的生產目標,便可獲現金獎勵。莫迪政府冀在在2025年前,將制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增至25%。
PLI計劃鼓勵國內制造和增量銷售,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然而,根據路透社所得的政府文件與信件顯示,一方面許多參與計劃的企業根本未能啟動生產;另一方面,達標的企業則發現,政府發放資助的進度緩慢。
印度商務部分析顯示,截至去年10月,參與計劃企業合計生產價值約1,519億美元的貨物,僅達政府設定目標的37%。政府則對外發放17.3億美元獎勵金,發放目標達成率不到8%。
報道稱,自這項計劃推出以來,制造業占印度經濟的比重從15.4%,下降至14.3%。該計劃雖有效重振了制藥業與手機制造等產業,惟由于鋼鐵、紡織、太陽能板制造等產業難以與中國同業進行低價競爭,故該計劃在相關產業的成效未如預期。
印度高喊準備好成為世界工廠,但現實是……
數年前,當各國企業開始有意將原本在中國的供應鏈轉至其他國家時,印度宣稱它已準備好成為世界工廠,印度希望借助中美貿易緊張的機會提升其經濟地位。
但現實是,中美貿易摩擦反而為印度的經濟合作帶來更多挑戰。首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相比,印度制造業仍明顯落后,公路、鐵路、港口等基建仍待升級。這些因素限制印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并影響其競爭力。
而且,包括越南在內的小國在吸引外資方面比印度更為成功。盡管印度政府努力吸引外資,但許多外國企業對在印度設廠持謹慎態度。基礎設施不足、政策不確定和繁瑣的官僚程序,使得外資流入速度放緩。
教育體系滯后、政策法律復雜性,還有?
PLI計劃失敗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制度慣性、制造業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比低、種姓制度、教育體系滯后、政策法律復雜性以及缺乏系統性改革。
首先,制度慣性是個關鍵因素,印度的改革努力受殖民時期遺留的制度框架束縛,這些制度為服務統治階層的精英而設,而非促進現代工業治理。再來看數據,制造業僅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約13%,而在中國,這一比例為26%,越南則為24%。這使得印度要實現2025年把制造業提升至GDP的25%的目標,變得極為困難。
其次,外國投資者反映,印度在勞動力發展、種姓制度改革和行政效率方面存在結構性障礙,這些都是制造業起飛的關鍵因素。教育系統滯后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印度教育體系強調高等教育,而忽視基礎教育,導致對科學、工程、科技和數學(STEM)學科的重視不足,進一步影響制造業的人才培養。
此外,政策和法律的復雜性也對制造業的發展造成壓力。殖民時代的土地法、復雜的審批程序和低效率的司法系統繼續抑制投資和創新,這種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各地區各自為政,使得制造業中心無法獲得它們所需的有凝聚力和靈活的政策支持。成功的工業化需要全面的制度重建,而不僅僅是財務上的激勵措施。
印度新德里的空氣品質因空氣污染而惡化,天空被霧霾籠罩
印度專家:“中國領先我們三步……”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變化,中國在制造業和科技創新方面的迅速發展使其成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然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印度,卻在追趕這一腳步的過程中面臨重重挑戰。這些國家的發展受限于多種因素,如制度性障礙、基礎設施不足、人力資源發展不足以及市場環境不成熟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其經濟增長潛力,也使它們在全球競爭中難以與中國抗衡。因此,深入剖析這些因素對于理解發展中國家的困境及其未來發展方向至關重要。
除內部原因外,中國對這個競爭對手有所警惕亦是印度制造業激勵計劃失敗的原因之一。印度特許會計師兼金融專家Vivek Khatri指,印度是唯一能夠實際復制中國1990年代制造業發展軌跡的國家,北京清楚知道自己為建立這一主導地位所付出的努力,故不愿意讓印度重復成功。他認為,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并正在靜默地重塑全球供應鏈。他警告說:“中國已經領先三步”。
2021年12月3日在老撾萬象舉行與中國昆明連接的高鐵項目交接儀式
Vivek Khatri又說,中國正削弱印度在關鍵工業領域的競爭力,包括電動車零部件和電子制造設備,同時也在將資源和投資導向不直接與中國競爭的其他國家,如匈牙利、墨西哥和越南等。
最后,Vivek Khatri指出,印度不必成為“下一個中國”。印度如果以地緣政治的眼光來觀察和處理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很可能會導致政策錯誤。 相反,加強與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產業鏈合作,才有利于印度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此舉將有助于保護印度經濟免受美國提高關稅導致的全球工業和貿易合作中斷的影響。
從PLI計劃觸礁可見,印度的制造業激勵計劃面臨多重挑戰,并顯示出其在全球制造業競爭中的脆弱性。面對來自中國的強大競爭,印度必須認識到,僅靠財務激勵措施是遠遠不夠。唯有未來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印度才能真正實現其制造業的潛力,并在全球市場中穩固自身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