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段印度雷瓦市街頭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炸了鍋。畫面里,一只瘦骨嶙峋的流浪狗叼著一顆嬰兒頭顱在鬧市中游蕩,頭顱上的血跡還未干涸,圍觀人群的驚呼聲穿透屏幕。更讓人脊背發涼的是,這不是孤例——過去一個半月,印度中央邦雷瓦市連續發生兩起流浪狗叼走死嬰事件,其他地區也頻繁出現類似慘狀。
印度流浪狗的數量堪稱“失控”。全國約6000萬至7000萬只流浪狗,順便上街轉一圈,都會看見流浪狗在街上亂竄。這些狗大多骨瘦如柴,眼神里透著饑餓與攻擊性。在德里、孟買等大城市,流浪狗成群結隊地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甚至敢攻擊行人。2024年,印度官方統計的流浪狗咬人事件達220萬起,導致48人死亡,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出人意料的是,印度竟然受到法律保護,他們的法律禁止捕殺流浪狗。2001年出臺的《動物出生控制規則》規定,只能通過絕育控制數量。聽起來很文明?但執行起來卻像“開玩笑”。
絕育手術需要錢,而印度多數城市連給窮人修廁所的預算都擠不出,哪管狗肚子里的子宮?于是流浪狗越生越多,醫院后巷的棄嬰尸體成了它們的自助餐廳。更諷刺的是,法律保護了狗的命,卻保不住人的命:貧民窟的母親抱著高燒的孩子擠不進公立醫院,新生兒夭折后連張死亡證明都拿不到,尸體只能喂狗。
在孟買,動保組織高舉“社區犬”大旗,要求餐廳老板給流浪狗留飯;在喀拉拉邦,捕殺野狗的民眾被起訴“虐待動物”,而同一時間,貧民區里每天有20人死于狂犬病。法律在這里玩起了雙標:狗命貴過人命,中產階層的愛心成了底層百姓的絞索。
流浪狗叼走的不僅僅是嬰兒尸體,更是印度社會的傷疤。雷瓦市的死嬰被發現時,警方懷疑是醫院產科病房的棄嬰。這讓人聯想到印度觸目驚心的棄嬰率——每年約有10萬嬰兒被遺棄,其中70%是女嬰。在重男輕女的文化下,女嬰被視為“負擔”,甚至在出生前就被墮胎。消息指,印度每年有24萬女童因性別歧視喪生,相當于每小時有27個女孩“消失”。
棄嬰的處理同樣令人心寒。許多醫院將夭折的嬰兒隨意丟棄在垃圾堆或荒野,甚至直接扔進下水道。雷瓦市的兩起事件中,死嬰都是被丟在醫院附近無人處,才被流浪狗撕咬。這種對生命的漠視,讓流浪狗成了“死亡清潔工”。
面對這場危機,印度政府的反應堪稱“魔幻”。德里市政府曾為G20峰會計劃抓捕流浪狗,卻因動物保護人士抗議而緊急叫停;馬哈拉什特拉邦議員竟提議將流浪狗運到東北部“吃狗肉省份”,引發種族歧視爭議。政策朝令夕改,官員語出驚人,暴露的是治理能力的低下。
印度媒體總愛說:“我們是未來超級大國!”但超級大國不會讓野狗街上啃人骨頭,不會讓法律淪為圣母心的裝飾品,更不會讓嬰兒的命輕如草芥。
民間的聲音更是撕裂。動物保護組織高呼“尊重生命”,要求加大絕育力度;普通民眾則抱怨“狗比人重要”,甚至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呼吁“殺光流浪狗”。印度網民總在重復同樣的憤怒三件套:罵z府無能、罵醫院冷血、罵法律虛偽。這種對立讓問題陷入死循環:越爭論,越沒人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