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廁所千奇百怪,但印度人的操作屬實讓人“開眼”。廁所有了,人不進;廁紙買得起,就是死不用。這一套流程下來,不禁讓人懷疑:這是習慣問題,還是哲學命題?
自2014年莫迪政府號稱建了1.1億座廁所后,印度如廁難題本該成為過去,結果廁所建了,野地還熱鬧著;錢花了,紙卻閑著。
這不是窮,是信仰;不是落后,是體系。今天我們不講笑話,講“廁事”,講一個覆蓋13億人口的無紙神話。
用左手搞衛生?這不是笑話,是祖訓
說起印度人的如廁方式,很多人一聽就皺眉——不用紙,靠左手,還必須配水。
這個習慣,說是“不講衛生”,其實真冤枉他們了。因為這不是衛生問題,是信仰問題;也不是懶,是文化邏輯太“硬核”。
根據2020年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比哈爾邦的城市居民調查顯示:92%的居民如廁后使用水,85%以上從不使用紙巾,甚至反感紙巾的存在。
這里的關鍵是“左手”。在印度教的世界觀里,左手是“處理污穢”的工具,右手是吃飯、禮拜、接人待物的“正經手”。
這一分工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摩奴法典》時代,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早于孔子兩百多年。
在那本古印度的生活寶典里寫得明明白白:排泄之后需用水凈化身體,不可干擦。他們信的是“水能凈身,紙只遮丑”。就像有的國家主張用冷水洗澡能養生,他們也有自己的“潔凈哲學”。
關鍵不止于觀念,現實基礎設施也為這種方式提供了合理化條件。印度的多數廁所未配廁紙掛架,但水罐是標配。而且在城市排污系統落后的背景下,用水清洗遠比紙巾沖刷更不容易造成堵塞。
2019年新德里市政局的下水道清掏數據顯示,20%以上的堵塞源于紙類殘渣,廁紙成了“罪魁禍首”。
紙貴也是實情。在許多城市,一卷廁紙售價在15到25盧比之間,相當于一頓正餐價格?;ㄟ@么多錢買一團“不干凈的布”,還可能給市政帶來麻煩,誰愿意?
這就構成了一個文化閉環。水是凈化之源,左手是職責所在,紙是外來工具,結果就是:不用紙,不奇怪;用紙,才異類。
問題來了——如果如廁都這么講究,政府想建一億個廁所推進衛生改革,這種“左手文化”能配合得上嗎?
一億廁所“刷”出來,怎么沒人用?
2014年,印度政府一鑼鼓敲響“清潔印度運動”,五年時間造了1.1億個廁所,聲稱讓全國6億人擺脫“露天如廁”的命運。總投入超過280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中屬“豪氣工程”。
可2021年《國際發展與衛生研究》報告一出,大家傻眼:北方邦、比哈爾邦等地仍有42%以上的村民堅持野外如廁。廁所建了,門關著;鑰匙有了,不用開。
為什么不用?因為信仰不允許、布局不合理、管理跟不上、補貼難兌現。缺一不可。
《馬杜爾研究院》調研指出,印度教徒普遍認為廁所應遠離廚房與神龕,“污穢之氣”不得靠近清潔空間。廁所如果離廚房近了,就不配叫“干凈的家”。哪怕裝飾一新、瓷磚光亮,依舊逃不過“風水不正”的判定。
廁所本身的功能也成問題。鄉村廁所多為磚砌式單坑結構,不連污水管道,主要靠化糞池自凈。糞滿了沒人清,清不了只好封。
比哈爾邦達瓦爾村的調研顯示,全村71戶中有42戶擁有廁所,但僅26戶使用,剩下的廁所不是“改柴房”就是“鎖空房”。
還有錢的問題。2018年印度審計署調查顯示,中央邦、賈坎德邦等地有46%的廁所建設補貼沒發到戶,村民建廁不敢“打水漂”。
更麻煩的是,沒人教怎么用,沒人幫維護,沒人上門清理,政府工程成了“擺設”。
廁所建得多,不等于用得多。光有水泥、磚塊、名單,不等于有意識、有文化、有服務。
于是問題又來了——如果說大多數村民是“出于習慣不愿進廁所”,那么女性的情況就更加棘手。因為對她們來說,上個廁所,不只是干凈問題,更是生死問題。
廁所少一間,性命多一險
印度女性如廁困境,不只是“沒有”,而是“被剝奪”。
2021年馬哈拉施特拉邦城市基礎設施數據指出,女性專用廁所為6250座,而男性為15152座,比例接近1:2.4,且超過60%的女廁無照明,36%無水,15%無法使用。
城市已然如此,農村就更難了。2020年印度女性如廁報告顯示,全國農村地區28%的女性需在凌晨或黃昏結伴外出如廁。21%女性因環境不安全選擇憋尿,26%控制飲水,17%患有泌尿系統感染癥狀。
悲劇不止一次發生。2014年北方邦巴達翁村,兩名少女凌晨外出如廁途中失蹤,后被發現遭襲擊致死,尸體懸掛于樹上。全國震動,女性如廁權才第一次登上國家議事日程。
廁所不僅是女性健康議題,還是婚姻議題。2015年,比哈爾邦多個女性組織發起“沒有廁所不結婚”運動,女性在婚約中明確要求家庭必須配備獨立廁所,否則拒絕出嫁。
2018年,拉賈斯坦邦法院裁定“家中無女性廁所”構成離婚正當理由,原告女性勝訴。
廁所成了女性爭取權利的“工具”。但問題不是“有沒有”,而是“能不能用”。
多數公廁規劃由男性主導,設計以男性為標準,資源優先向男性配置。女廁照明、水源、安全門鎖,全是“可選項”。
這不只是規劃問題,是社會資源分配中的結構性不平等。女性如廁難,不是因為“沒建”,而是因為“沒算她們”。
到這一步,文章的線索已經清晰:印度的如廁問題,表面是衛生習慣,實質是文化制度。
參考資料:
一億個廁所,和一個印度式問題.香港商報.2019-11-06
印觀察|家有廁所視作不潔:印度“廁所革命”困境背后的信仰.澎湃新聞.2017-08-31
美媒:“如廁噩夢”讓印度女性別無選擇,“只能忍著”.海外網.2022-07-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