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華早報》的消息,李嘉誠旗下的企業長江和記已經確定將不會在下周簽署出售巴拿馬運河兩個戰略港口的相關交易。
根據長江和記3月4日發布的出售公告,該企業將會在最遲4月2日和美國猶太財團貝萊德集團簽署23個國家,43座港口的交易協議,這筆交易價值228億美元。
一旦最終協議被簽署,也意味著長江和記將會和貝萊德集團簽署排他性協議,并且做出保密安排,作為買方的貝萊德集團將會在145天之內獲取港口的信息和文件,并且進行盡職調查。而這筆交易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
控制了這兩座港口,實際上也就等于控制了巴拿馬運河,港口的控制者有權決定任何國家的船只禁止通過巴拿馬運河,對于中國的外貿行業而言,如果巴拿馬運河被特朗普政府所控制,那么其后果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對于長江和記而言,如果完全從商業角度而言,那么這筆交易對長江和記是有利的。畢竟目前中美貿易戰的著力點就是全球海事行業,如果長江和記繼續在海事行業占有關鍵地位,難免不會被波及其中,而資本向來是趨利避害的。
但是就政治角度或者中國的國家利益來考量的話,長江和記的行為,從某種程度而言,甚至可以被稱之為是在“資敵”。
所以在長江和記公布交易后,民間輿論反應相當的強烈,《大公報》更是“炮轟李嘉誠”,甚至就連港澳辦也轉發了相關文章。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在3月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也表示:“作為原則,我想強調,中方一貫反對以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
我國外交部實際上就是隱晦的在警告美國,不要試圖單獨控制整個巴拿馬運河,這條全球航運的大動脈。
而就在本周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正在審查長江和記和貝萊德集團的港口交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屬的反壟斷部門發言人在一份書面答復中表示:“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這項交易,并將依法進行審查,以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公眾利益。”
也就是在國家監督管理總局公布調查消息后,長江和記相關高層向媒體透露,將不會在4月2日簽署協議,但是其也表示,4月2日并非“最終期限”。
這也意味著,長江和記至少在目前,仍然尚未放棄和貝萊德集團的交易,只是最終的“決定權”被交給了中美兩國的領導人,或許在兩國元首正式會晤之后,巴拿馬的博弈也將會迎來大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不久前也出席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這或許也意味著長江和記正在向國家做出讓步。此前許多外媒討論,北京方面介于一國兩制原則,或許無法直接介入長江和記的港口交易。
但是中國臺灣的《中時新聞》卻表示,持有這種觀點的媒體大多忽視了我國的《反壟斷法》,該法授權政府有權管制影響大陸市場的境外行為,而這次長江和記與貝萊德集團以及地中海航運等企業的交易,無疑就涉及到了我國《反壟斷法》中所提及的行業壟斷,并且勢必將會對中國的海事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種情況并非沒有先例,大陸在2016年就曾經叫停過高通對荷蘭NXP半導體公司的購買計劃。如果大陸能夠叫停這次長江和記的交易,無疑對于其他企業也能夠起到一個“警示作用”,因為這次長江和記的交易并沒有和官方提前通氣,想要“暗度陳倉”,但是卻惹了一身麻煩,也算是“自作自受”。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二月,特朗普就已經“立下誓言”,似乎對巴拿馬運河“勢在必得”,其甚至不惜公開表示“不排除使用軍事手段‘奪回’巴拿馬運河”。盡管巴拿馬政府一再宣稱,不可能和美國就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問題進行任何談判。
但是巴拿馬和美國的體量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如果美國真的通過某種方式重新獲得了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
那么長江和記在巴拿馬的兩座港口結果會如何,恐怕很難講,長江和記在巴拿馬港口問題上,屬實也是“進退兩難”。所以最好的處理方式,其實就是讓國家接手港口,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