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洋,一個古老的村莊,從小耳熟能詳卻從未涉足過,雖然與我的家鄉來洋村只是隔壁村,怎奈一個在大蜚山上,一個在大蜚山下,行政隸屬都由城關公社、城東鎮、鯉城鎮、鯉城街道不停地演變,不變的是兩只“洋”一直是鄰居。來洋村因為縣城擴建拆遷改為來洋社區,而富洋村作為鯉城街道唯一的行政村,因為深居山上,仍然保持原有的自然風貌,還是“城關的山里人”。
富洋村地形地貌特征表現為平均海拔約450米,屬于中低山地貌,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8℃,氣候溫和宜人。前往富洋村有多條路徑,早期是從大蜚山腳下的蜚山村拾級而上,大約登攀臺階40分鐘左右到達富洋村。后來修了公路,從鯉北的萬福村蜿蜒而上,大約1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另外還有富洋村后山從書峰鄉也有村道可以到達。富洋村四周覆蓋著茂密的森林,11個自然村從村口的嶺頭村,依次環繞著丘陵小山包散落在山邊地頭,不知名的小溪從村莊中部自北向南穿流而過,整體地勢呈北高南低態勢,層次分明,中部相對平坦開闊。幾百年來,經過村民們祖祖輩輩辛勤勞作,在這片以山林為主的9940畝的村落里,聚集繁衍著陳、王、方、柯、黃、顏等多個姓氏族人,現有戶籍人口2600多人,但如今仍然常住這里的不到300人。曾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戶戶炊煙裊裊,老人休憩兒童嬉鬧的場景因社會發展的變遷已不復存在,留下的是成片的老舊相間的房屋,給寂靜的山村增添些許人跡的印記。
富洋村因其山高林密的自然環境和清新空氣,原生態的鄉村氣息,長年晴空萬里陽光充足,是一個天然的健康寧靜的休閑環境。因其臨近仙游縣城,市民們經常在傍晚時拾級而上,既鍛煉身體也可登高欣賞縣城及周邊美景;途中可以漫步長約7公里的橫亙在大蜚山腰身的蜚山棧道,也可以移步游覽九龍巖水庫、九龍巖瀑布,駐足觀賞九龍巖寺和清水巖,可謂美不勝收。如果開車從縣城出發,沿著盤山公路而上,10多分鐘就到了富洋村口的嶺頭自然村,那里聚集著幾家餐飲店、茶座,村口路邊各種農產品攤點。無論是徒步而上,還是駕車而至,都可以在村口飲食店里品嘗地道的小吃仙游扁食、鹵面和炒白粿等,在茶座里邊品茗邊欣賞美景,待要下山回家時,更可以順便帶些小攤點的農家綠色蔬菜瓜果和農作物,真可謂“小確幸”。
許多游客僅僅到了這里就起身返回,卻不知富洋村里有大量的更美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就這樣擦肩而過著實可惜!沿著蜿蜒的村道,從嶺頭村往里走,依次為橋頭、內楓、壩頭、柳埔、獅乾、頂厝、元兜、榮口、頂廳、西壇等自然村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聚落空間。在各自然村之間就是星羅棋布的農田,種植著橘子、柚子、枇杷、釋迦、蓮霧等水果,以及水稻、花生、大米、甘薯、蔬菜、黃豆、油茶、竹筍等優質農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內楓村村口有兩個泉眼與40畝左右農田組成的自然景觀八卦洋。農田中間有條S型小路,蜿蜒穿梭于稻田間,不僅方便了農人的耕作與通行,也賦予了這片農田以八卦圖般的神秘與韻律。從高處俯瞰,小路與田埂交織成的圖案,恰似古老的八卦陣,因此得名“八卦洋”。八卦洋其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地理形態上的精妙布局,更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與人文的韻味。這片梯田式的農田,作為八卦洋的主體,展現了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和諧共生。八卦洋邊上有三棵古樹大榕樹、杜鵑樹、垂葉榕,樹齡長達270年左右,三株珍貴的古樹連接形成了自然的蔭蔽休息區,小溪周邊蘆葦飄蕩,風景怡人。大榕樹邊上有條河水清澈見底的小溪流,緊挨著榕樹建有一座小石拱橋,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畫面,勾起了在外游子無限的思鄉情緒。筆者曾多次帶團隊前往調研,去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與小伙伴們在榕樹下煮茶品茗,晚風習習,星空燦爛,良宵美景,暢敘心語,怎一個怡景怡情怡人能敘盡那時的感受啊!
實際上像這樣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在富洋村隨處可見,每一棵古樹都是這個古老寂靜村莊在歲月長河里徜徉變遷的見證。除了森林資源豐富外,富洋村所在的大蜚山是省級森林公園,繁茂的林木吸引了許多珍禽走獸棲息大蜚山。如因形似傳說中的神鳥鳳凰而俗稱“鳳鳥”的野生珍禽白鷴,盤旋高空君臨天下的蒼鷹,鵲類中個頭最大、尾巴最長、羽色最美的紅嘴藍鵲,花面貍屬科里珍貴的野生果子貍,以及刺猬、豪豬、松鼠等,野生動物品類眾多。富洋村的水資源也極其豐沛,村里村外橫跨著多條小溪流,其中流過八卦洋的溪流是其中水量較大的一條,匯聚到下游在嶺頭自然村的東北角建有富洋水庫,是下游農田的主要水源地,也是九龍巖瀑布和水庫的上游水源供給。水庫泄洪口形成壯觀噴發式瀑布,潔白的水幕與山間繁茂的綠色林木和繁花野草相得益彰,走在水庫壩上,感覺特別震撼。如果喜歡垂釣,可以在水庫邊釣魚,水庫里有豐富的魚類,可以讓你既享受垂釣的樂趣,也可以大快朵頤,豈不快哉!如果你還有閑情逸致,可以在水庫邊的草地上搭個帳篷露營,夜晚仰望星空數星星,回憶起童年的往事,想想當下“卷”的社會氛圍,那是怎樣的愜意與放松呢!
除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富洋村也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的人文景觀,村內有多處古寺廟庵堂,現有古寺東山寺、云林古寺、雷鋒寺和白云寺。東山寺的歷史可追溯到遙遠的唐宋時期,其前身是著名的玉泉禪寺。在那個佛教盛行的年代,玉泉禪寺以其深厚的禪修文化和清幽的環境,吸引了無數信徒與文人墨客前來參訪。古寺隱匿于深山當中,卻仍香火鼎盛,成為一方凈土,見證了無數朝代的更迭與歷史的變遷。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玉泉禪寺也經歷了多次興衰,但其精神與文化始終傳承不息。
從唐宋時期的玉泉禪寺到如今的新東山寺,它不僅保留了古老的禪修文化與傳統儀式,還融入現代社會的發展潮流。寺廟內設有現代化的管理與服務設施,為信徒與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與舒適的參訪體驗。在東山寺的深處,藏有一口千年古井,它不僅是寺廟的重要水源,更是東山寺興衰更替的見證者。這口古井據傳開鑿于唐代,井水清澈甘冽,四季不涸,為寺廟的僧侶與信徒提供了生命之源。寺廟內還設有庭院、回廊、石橋、放生池等景觀元素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互映襯,形成了一種清幽雅致、寧靜祥和的氛圍。在東山寺邊上的最高山峰頂建有一座亭子,天氣晴好時,向南可以遠眺整個縣城和木蘭溪,向北可以遠瞰榜頭南溪山上的千年古塔“望夫塔”,乃最佳黃金賞景地,可惜知者甚寡。
另一座古寺云林古寺坐落于富洋村的西北角、大蜚山北麓密林深處,與書峰鄉交界處,始建于明清時期,曾廣納五百僧眾,是大蜚山上影響力最大的寺廟之一。采用了典型明清時期寺廟的建筑風格與設計語言,寺廟的柱子、橫梁和墻面裝飾有精美的雕刻,雕刻包含山水畫、佛教圖案、吉祥符號等,屋頂采用了福建地區傳統的燕尾脊設計,隸屬于中國古典建筑設計語言中的翹角飛檐設計,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美學,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寺廟周圍有開闊的庭院,綠樹成蔭,營造出寧靜的氛圍,適合信徒進行朝拜和靜思,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增添了這座古寺獨特的歷史感與文化深度。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勤勞善良的富洋村民,對誕生在興化大地的儒釋道合一的“三教”,有著獨特的尊崇與信仰,而且保留著古老傳統的紀念和祭拜民俗。“三教”是明朝正德年間莆田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慈善家、教育家,偉大的抗倭愛國義士、儒釋道三教歸一理論集大成者林龍江所創立,在莆仙和周邊地區有廣泛的信眾。富洋村現有三教祠堂三座,嶺頭村的嶺頭祠是富洋村最早的三教祠之一,更是見證了村莊形成歷史與信仰的發展。嶺頭祠不僅體現了嶺頭村村民對祖先的崇敬與緬懷,也彰顯了他們對和諧共生、三教合一理念的深刻認同。橋頭村的普山書院也是富洋村三教祠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普山書院不僅是一處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更是一個集教育、文化、信仰于一體的綜合性機構。在這里,村民們不僅可以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能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感受心靈的凈化與升華。
另外一座規模較大的三教祠是榮口村的太金書院,采用傳統的兩進三開間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感,同時滿足教學、藏書、祭祀等多種功能需求。太金書院的壁畫選擇“孝”“誠”這兩大主題,主要印畫了林龍江的相關故事,以及二十孝圖等壁畫的繪制技藝精湛,畫風細膩,展現了高水平的藝術創作。建筑風格沿襲傳統的燕尾脊,脊獸為“鯉魚躍龍門”,寄托著學子們通過不懈努力,實現學業和事業上的飛躍的美好寓意,作為傳統書院的重要元素,鯉魚躍龍門的屋脊不僅裝飾美觀,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載體,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籠罩神秘色彩的龍興堂坐落于富洋山頂,其地理位置賦予了它獨特的景觀價值,可以俯瞰整個富洋村并可以遠眺山下景觀。廟宇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景象,龍興堂作為富洋村的上堂是一座具有重要文化和歷史價值,其建筑特色體現在多個方面,尤其是屋脊獸的設計和整體建筑風格。屋脊沿襲了傳統燕尾脊的設計,屋脊上的雙龍戲珠雕塑是龍興堂的一大亮點,象征著權力、尊貴和吉祥。龍興堂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就是古代從德化飛來一個香爐,落在龍興堂所在地,成為一方神秘的故事為世人所傳頌。
如今,古老的富洋村正從傳統農業村莊邁向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基于當地天然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等特色元素,通過環境風貌整治,基礎設施完善,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精心規劃一系列高質量的“鄉村文旅項目”,構建“美麗鄉村”和“鄉村文旅目的地”,從而實現“富洋村鄉村文旅旅游目的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目標,成為集“生態、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典范。
未來,富洋村將以“莆仙后花園”為定位,塑造“寧靜、質樸、煙火”的富洋形象,依托農產品、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構建和發展農家休閑、鄉村研學、文旅融合為一體的鄉村特色旅游項目。同時,將“微度假、微旅游”作為富洋村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要功能,傳播一個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多元化鄉村形象,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古老靜謐的美麗村莊,圓了現代城市人的鄉村夢,把城市里的生活搬到美麗的富洋村!
(注:本文部分素材和照片來自筆者主持的《仙游縣富洋村鄉村振興資源調查與業態布局策劃》項目調研報告,項目由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游學院課題組師生承擔。)
(來源:仙游微事)
作者簡介
仙游縣鯉城街道來洋社區人。廈門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旅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副院長。福建省優秀教師,廈門市高層次人才,教育部“雙創”優秀導師人才。離鄉愈久,對故土的眷戀愈深。
編輯 | 羅婷婷
審核 | 林慧晶、陳金輝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最新資訊
在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