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在3月28日突然亮劍,宣布對長和集團出售 43 個海外港口的交易啟動審查。消息一出,長和高層緊急踩剎車,原定 4 月 2 日的簽約儀式無限期推遲。
這場看似普通的商業交易,因涉及巴拿馬運河咽喉要道,瞬間升級為中美地緣博弈的焦點。市場監管總局一句“依法審查”,外交部嚴詞反對“經濟脅迫”,不僅打碎了李嘉誠的“世紀交易”算盤,更將美國的霸權野心公開于眾。
“在商言商”曾是李嘉誠縱橫商海的護身符,但這次卻成了輿論炮轟的靶子。市場監管總局的反壟斷審查,直指交易的核心問題: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掌控著中國21%的遠洋貨運命脈。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強硬表態更不留情面:“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制。”
這場審查絕非走過場。中國《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條款,讓交易即使不涉及境內資產,也能以“影響市場競爭”為由介入。更狠的是,港澳辦罕見轉載《大公報》評論,痛批李嘉誠“在商不言商”,將交易定性為“戰略資產拱手讓敵”。
中國亮明紅線后,美國國務院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雙標”。發言人布魯斯輕描淡寫稱“對中方干預不足為奇”,轉頭卻高調支持貝萊德財團“拿下運河控制權”。特朗普政府更是撕下偽裝,早在交易公布前就放話要“奪回巴拿馬運河”,甚至威脅對中國貨船加征單次150萬美元的“過路費”。
美國資本與政治的勾連在此次交易中暴露無遺。貝萊德財團表面是華爾街巨頭,實則是美國政府的“白手套”,其董事長芬克與特朗普、國務卿魯比奧密謀推動收購,美其名曰“避免動用軍隊接管”。這種操作早有先例:從歐洲能源網絡到非洲通信基站,美國資本滲透關鍵基礎設施的套路屢試不爽。如今,他們想借李嘉誠之手,將巴拿馬運河變成扼住中國供應鏈的鎖喉鉗。
巴拿馬運河絕非普通航道。全球6%的海運貿易經此通行,中國對拉美68%的出口依賴這條“海上高速”。若貝萊德掌控港口,美國隨時可以對中國貨輪“卡脖子”——延長排隊時間、加收優先通行費,甚至以“設備檢修”為由斷航。
面對威脅,中國早已布局反制。中資企業悄然收購港口照明、裝卸設備等配套服務商,用“螞蟻搬家”方式守住產業鏈關鍵環節。北極航線的加速開發、東南亞港口的加密布局,更是在打造“去美國化”的替代方案。這些動作傳遞明確信號:中國的物流命脈,絕不會任由他人拿捏。
94歲的李嘉誠或許沒想到,一生精明的商業決策差點就毀了一世名聲。低價賤賣核心資產、繞過中資企業接盤,這些“反常操作”被商務部專家白明戳破:“根本不是商業邏輯,而是對美國脅迫的秒跪。”
如今他進退維谷——若強行交割,可能觸發《反外國制裁法》的重拳;若終止交易,需向貝萊德支付數億美元違約金,還要承受美國報復。巴拿馬政府在中國代表團緊急訪問后,突然強硬表態“運河主權不容侵犯”。這場博弈中,李嘉誠從棋手淪為棋子,印證了梁振英那句警告:“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被欺凌的孤兒。”
當資本觸碰國家核心利益時,“中立”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象。美國揮舞霸權大棒、中國堅守底線反擊,而李嘉誠的騎墻投機,終被歷史的洪流吞沒。
正如《南華早報》所言:“再多的美元也買不到諾亞方舟。”在全球化退潮的驚濤駭浪中,唯有與國家同舟共濟的商人,才能穿越風暴。而對美國而言,繼續在巴拿馬運河問題上撒潑打滾,只會讓世界看清:那個靠航母和美元號令天下的舊霸權,早已日薄西山。
中國泡好了茶,靜看下一幕高潮——畢竟,對手越歇斯底里,越證明我們走對了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