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事關長和與貝萊德港口交易一事,依舊處于外界的關注之中。
畢竟,中美關稅戰還沒有結束。
如今的美國就像是被“煮熟的鴨子”,拒絕取消對華商品額外加征的關稅,還幻想和中國進行談判。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外交部為了提醒其他國家,發布《不跪》的視頻。
這不是說給咱們聽的。
而是說給那些準備對美國“跪降”的國家聽。
事關長和交易港口一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3月底已經正式表態,交易被迫暫緩。
但是在4月中旬,美媒聲稱長和與貝萊德的交易。
會拆分為兩個部分進行交易。
言外之意就是說,要分為兩筆進行交易,一筆是將關注度最高的巴拿馬運河港口出售給貝萊德,剩余的41個港口出售給意大利首富阿龐特家族。
從這一點來看,李家似乎沒有聽懂國家市監總局的弦外之音。
還想通過拆分的方式,與西方進行交易。
緊接著,在4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再度表態,要求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否則將會承擔法律責任。
【針對港口交易,我國再度表態】
不得采取、任何方式、法律責任,這已經不是普通的表態。
而是對長和、對李家、對西方的警告。
只不過從目前來看,李家或許要選擇一意孤行了。
畢竟,這份交易案背后可是隱藏著其他秘密。
首先,李家將43個港口拆分為兩個資產包,一個資產包是甲資產包,包括巴拿馬運河沿線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
另一個乙資產包則是剩余的41個港口。
貝萊德旗下的全球基礎資產合伙公司,將獲得甲資產包51%的股權。
意大利阿龐特家族旗下的終點投資公司,獲得49%的股權。
乙資產包則完全相反,貝萊德獲得49%的股權,阿龐特家族獲得51%的股權。
這其中要是沒有貓膩,誰都不會相信。
據悉,阿龐特家族是意大利首富,資產超過500億美元,擁有全球最大的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
李家和阿龐特家族的一代目路易吉·阿龐特是老熟人。
在2003年,李家就聯合阿龐特家族收購英國港口。
除此之外,雙方更是多次合作開發港口,是真正的利益合作伙伴。
相比43個港口打包出售,如今的拆分方案,實際上就是“換湯不換藥”,屬于變著法出售給西方。
巴拿馬運河沿線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依舊會成為貝萊德囊中之物,與舊方案沒有任何區別。
而且剩下的41個港口,沒準也會被貝萊德拿下。
因為貝萊德在乙資產包中占據49%的股份,同時貝萊德與阿龐特家族也屬于合作關系。
在終點投資公司中,貝萊德就有股份。
誰能保證,阿龐特不過是貝萊德收購港口的“白手套”?轉頭就有可能將港口出售給貝萊德。
【港口交易,貝萊德或是幕后買家】
所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才會再度公開表態,公開警告李家。
對此,李家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大概率會繼續推進交易。
但是我們很清楚,此次我國的警告與3月底的警告完全不同。
在3月底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對全球發動關稅戰,我們和特朗普還沒有徹底翻了臉。
雖然中美已經互相加征20%的關稅,但是雙方并沒有鬧僵。
一切的改變都發生在4月份,最初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針對中國制造的船舶征收巨額停靠費。
一部分是針對中國制造和中國運營的船舶,從2025年10月14日開始,船舶中每噸貨物加征50美元,逐年遞增。
在2028年,每噸貨物會加征140美元。
另外一部分指的是那些中國制造,國外運營的船舶。
美國將對這些船舶每噸貨物加征18美元,或每個集裝箱加征120美元。
同樣是逐年遞增,在2028年,每噸貨物加征33美元,或每個集裝箱加征250美元。
這個政策很有可能會在全球進行推廣。
尤其是貝萊德收購巴拿馬港口之后,一切都有可能落地。
也許其他的美國總統不會這么干,但是特朗普一定會這么干。
這樣一來,將會嚴重損害我國的海外權益,嚴重影響對外貿易。
而李家作為當事人,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
從特朗普上臺以來,到處極限施壓外加訛詐,很少有人會買賬。
就連國家陷入困境的澤連斯基,此前都敢正面硬剛特朗普。
如果李家第一個妥協,就會被特朗普政府視為“打敗”中國的證據,將會在中美關稅戰一事上變本加厲。
不排除和中國繼續玩文字游戲的可能性。
別忘了,早在1997年,長和收購巴拿馬港口之際,美國就表達了不滿之情。
有議員就表示,長和一旦拿下巴拿馬港口,中國就會在戰時進行操縱,讓美國的龐大艦隊被堵在狹窄的運河里。
【美國曾阻撓長和,收購港口】
直到200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才承認,收購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風波得以暫時平息。
這一收購案才順利通過。
但是二十多年來,美國內部一直有人對此心懷不滿。
在這些政客眼里,李家就是他們的代理人,而特朗普的看法,估計也差不多。
因此,當貝萊德CEO拉里·芬克在雙方剛達成一致的時候。
就已經向特朗普匯報最新進展,這讓特朗普很開心,可以視為是對中國的“一次勝利”。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李家就不斷將資產向西方轉移。
歐洲是重點部署方向。
這就代表著,李家不可能在關稅戰中,支持中國。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彼此之間還是需要留一點情面。
畢竟,李嘉誠代表著港商,我們對李嘉誠此人屬實沒有辦法用太過嚴厲的話語進行批判。
以免李嘉誠對港商說大陸的壞話,影響港商對大陸的投資信心。
這也是此前國家對長和一些不合時宜的小動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原因所在。
比如說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陸經濟開始騰飛。
90年代末期,大陸開始房改,李嘉誠也在這個時候進入大陸房地產市場。
當時無論是大陸的企業家,還是政府部門,對房地產并不了解。
而李嘉誠已經在香港房地產市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進入大陸房地產市場之后,簡直就是如魚得水。
當時大陸的房地產商由于缺乏資金,走的是“高周轉”路線。
快速拿地然后快速開發、快速銷售,力求快速回款。
拿著利潤再快速拿地、快速開發、快速回款。
這樣形成一個循環。
可是這樣的經營模式也存在風險,如果資金鏈斷了,這家企業必然會破產。
但是李嘉誠完全不同,他手中有足夠的資金。
拿到地皮之后并不急于開發,甚至憑借“港商領袖”的光環,還能以低價拿地。
李嘉誠拿到地皮之后,并沒有快速開發,而是選擇捂盤。
或者用最慢的速度進行建造。
動輒10年以上,等樓盤開發完畢之后,房價已經暴漲,李嘉誠就能在其中大賺一筆。
有的時候,一個樓盤的資金回報率,甚至已經超過了大陸房地產商十個樓盤。
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御翠園項目。
2001年,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以7億元的價格,摘下40萬平方米的姚家園地塊。
換算之后,樓面價格約每平米1750元,準備建設“御翠園”,高檔住宅項目。
了解北京地理位置的都知道,這塊地皮的位置極佳。
在四環附近,距離朝陽大悅城3公里,距離三里屯、國貿、燕莎等商圈也比較近。
還有地鐵線規劃。
【和記黃埔,曾多次捂盤不開發】
只要拿下這塊地皮,開發商必定能賺錢。
可是和記黃埔卻拖拖拉拉,幾年過去了都沒有施工。
2005年5月,建設部等七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
對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日期滿一年,依然未動工開發的,征收土地閑置費。
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李嘉誠在2001年拿地之后,聲稱在2003年進行開發。
結果在2005年依舊沒有動工。
按照相關規定,屬于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范圍之中。
但是就在滿兩年的前一天,和記黃埔動工了,時間點掐的是恰到好處。
只不過和記黃埔的動工并非全面動工。
一個是將地皮分期建設,先規劃出一小塊蓋一期工程,這樣就可以向相關部門交代,和記黃埔確實動工了,不存在土地閑置的問題。
不得不說,這一理念在當時還是很超前的。
第二個是,國八條只是要求動工,沒有明確規定,動工的硬標準是什么。
和記黃埔就可以鉆空子,挖個大坑也算動工,打上幾根樁也可以視為動工。
就這樣,2006年御翠園一期開始銷售,價格為每平米900元。
這已經是和記黃埔買價的五倍之多。
到了2011年,才開始建設“御翠尚府”,這個時候的售價已經達到每平米2.6萬元。
隨后,剩余的土地繼續停工。
導致和記黃埔在2011年,被國土部列入閑置土地的“黑名單”上。
在2014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又發布了《關于平房鄉姚家園新村商品房二期H組團項目公開參與意見采信情況的通告》,公開了網上“收回和記黃埔公司的土地開發權,重新進行土地招拍掛”的建議。
這就是公開警告李嘉誠,不要繼續捂盤。
可是李嘉誠并沒有馬上開工,再度用各種理由和手段拖拖拉拉。
等到御翠園二期拿到預售證的時候,已經是2023年的7月份。
當時的售價已經達到每平米9.07萬元。
按照每平米1750元買進,用每平米9.07萬元賣出,利潤高達50倍。
想必做任何一門生意,利潤都不可能達到50倍這么高。
但是李嘉誠就是做到了。
這也是至今被外界詬病的一點。
另外還有四川成都的南城都匯項目,也是李嘉誠捂盤的典型。
2004年,還是和記黃埔,以21.35億元,購得南城都匯所在地皮,樓面價格為1030元/平米。
這塊地皮位于成都重點打造的高新區,是成都未來的希望。
希望這塊地皮可以開發出一個高端住宅,就像旁邊的桐梓林項目一樣。
吸引更多的高凈值人群落戶高新區。
結果和記黃埔故技重施,拿到地皮兩年之后,還是沒有任何動工的跡象。
期間和記還將其中886畝土地進行抵押,從銀行獲得26.1億元貸款,這已經比總價都高4.86億元。
成都不是不知道和記的小把戲,但是給其留了一點面子。
一直在做李嘉誠的工作。
可是李嘉誠不管不顧,將這塊地皮分為八期建設,12年過去了,項目只開發到第六期。
當時,售價已經達到1.6萬元/平米。
代表著李嘉誠僅靠銷售房屋,前后就獲利超過180億元。
2020年,成都實在受不了,勒令李家盡快完工。
結果李嘉誠將剩余的第七期和第八期股權,出售給了禹州集團、成都瑞卓置業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RZ公司。
作價約74.47億元,折合2.4萬元/平米。
結果李嘉誠拍屁股走人,將爛攤子留給了成都。
僅憑這筆交易,李嘉誠就賺了38.11億元,遠超當初21.35億元的拿地價。
隨后成都出臺一份文件,對和記黃埔捂盤的行為做出懲罰,禁止高新區金融機構向該公司及其項目提供新增融資、貸款。
禁止高新區內金融機構向該公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
結果李嘉誠為了規避風險,直接將和記黃埔更名為舜鴻成都公司。
為了脫身,和記黃埔和另一家RZ公司,提供了3.43億美元的賣方貸款。
讓RZ拿到錢之后入主舜鴻,相當于李嘉誠給別人錢,還讓別人來接盤。
結果在RZ接手之后發現,舜鴻就是一個“空殼子”。
面臨一大堆訴訟,而且舜鴻還將八期項目更名為山河玖璋,由于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售價只有1.5萬元/平米。
而RZ在均價為2.4萬元的時候接手,如今以1.5萬元出售,很顯然要賠錢。
既然賺不到錢,RZ就無法償還貸款,李嘉誠以此為理由,直接接管舜鴻100%股權。
還通過股東大會,直接罷免瞬鴻原法人及其董事會成員。
甚至通過法律途徑,將項目收了回來。
這樣一來,李嘉誠自然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原本成都準備將剩余房產進行拍賣,一方面可以保證交房,另一方面也為了將項目盤活。
可是李嘉誠提出,八期項目是當年貸款的擔保,RZ還款之前不能處理,法院只能放棄拍賣。
隨后,這個樓盤只能繼續爛尾。
說到這,咱們不妨回過頭看一下李嘉誠在內地開發房地產的歷史。
幾乎每個樓盤都要捂盤。
北京東方廣場,開發周期約12年。
上海御翠豪庭,開發周期約13年。
上海世紀匯廣場,開發周期約12年。
東莞逸海豪庭項目,1990年購入,分多期開發至2024年,因囤地95個月被處罰8000萬。
大連西崗項目,2011年以19億元購入,八年也沒有全面動工。
最后以40億元出售給融創,僅轉賣就賺了21億。
而且李嘉誠不僅僅在內地捂盤,在香港也是同樣的操作。
此前我們總是顧及到港商的面子,沒有翻臉。
如今長和執意要將港口出售給貝萊德,那就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這不僅僅是無法用“在商言商”來討論。
畢竟,美國可從未將這筆交易視為是商業交易。
貝萊德的CEO拉里·芬克從交易一開始,就不斷向特朗普匯報最新進展。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防長赫格塞斯,更是親自飛抵巴拿馬,向巴拿馬當局施壓。
在美國不斷施壓之下,巴拿馬已經扛不住了。
被迫改口,揚言當年與長和簽訂的港口運營合同存在違規之處,需要重新審計。
也就是說,美國已經準備動用國家力量來促成這筆交易。
誰還敢說這是單純的“在商言商”?
【涉及港口交易,不能在商言商】
既然美國處處講政治,用國家力量干涉交易,我們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而且近十年的種種變化已經說明,曾經的全球化時代一去不復返。
在美國肆意妄為之下,到處都是“小院高墻”。
代表著各種氛圍不能過于寬松,在商言商的范圍也會開始收縮。
這不是我們故意為難李嘉誠,而是全球大趨勢的結果。
如今是中美關稅戰的關鍵時期,雖然中方對特朗普政府的態度,就是拒絕談判。
但是未來不排除會有談判的可能性。
關稅戰開始之后,中方硬剛到底的態度,已經讓特朗普開始眨眼。
不得不對部分商品進行豁免。
特朗普政府更是主動放低姿態,我們是有希望在談判中,獲得對國家有利條件的。
如果在這個時候,長和與貝萊德完成交易。
那特朗普會馬上變臉,拒絕和中國談判,勢必會繼續對華加征關稅。
因此,李嘉誠手上的港口不僅是商業戰略的籌碼。
也是中美博弈的一環,美國如果想要,就要用足夠的籌碼來換。
港口不是不能賣,是不能如此輕易賣掉。
我們不可能坐等被美國人卡對外貿易和海外權益的脖子。
所以,在美國沒有真正妥協之際,李家如果一意孤行,真的要做好承擔嚴重后果的準備。
市監總局的表態不僅僅是表態,而是對長和與貝萊德的警告。
永遠要記住,一名中國商人,為了一己私利就要出賣國家利益。
不僅僅是被世人唾棄這么簡單。
很有可能要把吃進去的全部吐出來。
總之就是一句話,商人逐利也不可忘國。
這是底線更是紅線,絕對不允許觸碰和逾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