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看似百花齊放,各家車企紛紛標榜“自研”,從智能座艙到自動駕駛,仿佛一夜之間都掌握了核心技術。
但,當華為攜乾崑智駕(ADS)和鴻蒙座艙強勢入場后,這場“自研狂歡”的遮羞布被徹底扯下。原來,許多所謂的“自研”不過是披著國產外衣的美系供應鏈依賴癥。
自研”的真相:肥了英偉達、高通,苦了國產芯
車企們高喊“自主可控”,但翻開它們的供應鏈,主控芯片幾乎清一色來自英偉達、高通、德州儀器,操作系統則依賴Android或Linux。
更諷刺的是,某些車企一邊宣稱“自研全域操作系統”,一邊卻連芯片都無法自主;一邊標榜“開源”,一邊卻對華為早已開源的鴻蒙視而不見,硬要基于Android魔改座艙系統。
這種“自研”的本質,是重復造輪子,燒掉的是國內車企的研發資金,養肥的卻是海外芯片巨頭。而真正在底層技術上“向下扎到根”的華為,反而因堅持全棧自研,一度被部分車企視為“威脅靈魂”的存在。
從“靈魂論”到“含華量”
當賽力斯問界憑借華為ADS和鴻蒙座艙銷量暴漲,當極狐、阿維塔等合作車型在市場站穩腳跟,車企們終于意識到——“含華量”才是智能汽車的新競爭力。
華為的乾崑智駕不僅實現了城區無干預自動駕駛,更在激光雷達、計算平臺等核心領域實現國產替代,成本遠低于依賴英偉達的方案。
某車企曾因“靈魂論”與華為分道揚鑣,但2025年又迅速回頭,成立“華望汽車”深度綁定華為技術。上汽、長安、嵐圖等傳統車企也紛紛加入華為生態,甚至合資品牌也開始尋求合作。
這種轉變,不僅是對華為技術的認可,更是對“偽自研”路線的反思。
權威出手:終結內耗,重塑行業秩序
車企間的低水平內卷,終于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直言,自動駕駛需要統一訓練模型,而非各自為戰;工信部、發改委更是出手整治“以價換量”“重復研發”等亂象。
這一信號再明顯不過:中國汽車行業不能再靠堆砌美系芯片和魔改Android混日子,真正的競爭力在于底層技術的自主可控。
而華為,恰恰是少數能在芯片、操作系統、自動駕駛全棧技術上與國際巨頭抗衡的企業。
如今,傳統車企已陸續轉向華為,而新勢力們也在觀望。畢竟,當L5級自動駕駛的算力需求遠超當前全球算力總和時,單打獨斗的車企注定被淘汰。華為的鴻蒙智行模式,不僅提供技術,更開放生態,讓車企既能保留品牌,又能共享智能化紅利。
這場變革的核心,不再是“要不要華為”,而是“如何與華為合作”。畢竟,在智能汽車的下半場,真正的對手不是彼此,而是特斯拉和谷歌。
如果中國車企仍沉迷于“偽自研”的內耗,最終只會讓海外巨頭坐收漁利。而華為的存在,恰恰給了行業一個團結突圍的機會。
正如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所說:“與華為合作后,我們研發效率提升3倍,每款新車智能化迭代周期從36個月縮短到18個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