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自從3月4日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宣布將43個港口的管理經營權打包以228億美元轉讓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牽頭的財團,引發輿論的熱議,3月28日長和集團宣布暫緩和貝萊德簽署最終協議。不過,這次突然叫停,別高興太早,很可能只是迫于輿論壓力的緩兵之計。
自從3月4日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宣布將43個港口的管理經營權打包以228億美元轉讓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牽頭的財團,引發輿論的熱議,3月28日長和集團宣布暫緩和貝萊德簽署最終協議。不過,這次突然叫停,別高興太早,很可能只是迫于輿論壓力的緩兵之計。
這個事件的導火索是美國認為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經營管理權被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集團)控制,這是中方對巴拿馬運河的滲透和控制,所以特朗普提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因此,巴拿馬政府對港口經營權展開調查。
李嘉誠可能是感受到了一種潛在的風險,所以動作非常迅速,不僅僅是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而是長和集團擁有的遍及亞洲、歐洲、美洲二十三個國家的43個港口的經營管理權,全部打包一起轉讓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牽頭的財團,并迅速簽署了初步的原則性協議。
長和集團宣布這一消息是在3月4日,正好是“兩會”召開的日子,顯然是希望用“兩會”的大消息來淡化港口交易的小消息。
但是,紙是包不住火,這個消息迅速發酵。3月13日,香港大公報發表了題為《莫天真,勿糊涂》的文章,對李嘉誠的港口交易進行了猛烈批評。緊接著,港澳辦以及國內多家媒體都轉發了這篇文章,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口誅筆伐。
不過,李嘉誠是加拿大國籍,長和集團雖然總部設在香港,但注冊地是在開曼群島,所以有些批評并沒有說到點子上。
即便如此,輿論的巨大壓力,也導致李嘉誠旗下的企業,在幾天之內的股票市價蒸發了780億港幣,經濟損失巨大。
香港政府和國家市場管理監督總局都也隨即宣布將對長和集團的這次港口交易展開調查,因為這事關乎國家利益。因為如果交易正式落地實施,43個港口經營管理權都屬于美國企業,盡管這43個港口分布在23個國家,但卻是美國企業的管理下。更嚴重的是,特朗普曾經放話,要對所有中國船只進入美國港口加收至少50萬美元的特別費,如果這個成為正式的法令,那么根據“長臂管轄”原則,這43個港口也將會等同于美國港口,對中國船只加收高昂的特別費,無疑這將會對中國的外貿出口帶來極其嚴重的沖擊。
3月28日,長和集團宣布暫停原定于4月2日舉行的最終協議簽署。
那么,這個突然叫停,到底是暫緩,還是徹底終止?
如果這個港口交易徹底終止,長和集團將要支付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違約金。這和股票市值蒸發還不一樣,股票還可能會升值,現在的損失僅僅是紙面上的。但是數十億美元的違約金是真金白銀付出去的。是實打實的損失。
而且,特朗普也不會放過長和集團。已經基本談成的協議黃了,到嘴的鴨子飛了,特朗普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很可能會對長和集團采取懲罰措施。這也是長和集團很難承受的。
但如果繼續履行這項協議,將43個港口經營管理權轉讓給貝萊德集團。很顯然也會引起東方大國的反制,李嘉誠家族的企業,在香港和大陸的資產總額高達上萬億港幣,這也是李嘉誠難以承受的。
現在長和集團就等于是處在了兩個巨人的夾縫中,哪一邊都不能得罪。如此嚴峻的局面,老謀深算的李嘉誠,就只能采取緩兵之計了。暫緩簽署最終協議,一方面是避一下如今聲勢浩大的風頭,平息一下眾怒;另一方面則是積極配合香港政府和國家市場管理監督總局的調查,給這里一個面子,也算是一個交代。
所以,別高興太早,暫緩簽字,大概率只是暫時的,最終這個協議還是會簽署。
最后介紹一下接盤的貝萊德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1988年,2024年資產管理規模高達11.6萬億美元。在中國參股了阿里巴巴、騰訊、建設銀行、平安保險、理想汽車等眾多知名企業。不過貝萊德剛剛宣布以9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位于上海市長壽路上的27層大廈,這個價格比貝萊德2017年買入時虧損34%。這也是貝萊德在中國大陸的最后一項不動產資產,標志貝萊德集團全面退出。這樣一個美國企業接盤,會怎樣的一個情況?大家可以自己發揮想象。
應該說,43個港口的經營管理權最終還是會轉讓給貝萊德集團。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