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是肌肉收縮時所能產生的力量,是肌肉發揮其生理功能的表現形式。肌力下降是各種疾病的常見癥狀之一,可不同程度影響患者坐、站、轉移和步行等日常生活各方面。
一、肌力大小決定因素
1.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肌肉的橫截面越大,其產生的肌力越大。
2.肌肉的初長度在生理限度內,當肌肉長度被牽拉至約靜息長度的1.2倍時產生的肌力最大,因此關節在不同角度產生的肌力不同。
3.肌肉運動單位的募集肌肉在收縮時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肌肉力量則越大。當神經沖動強度越大或頻率越高,則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
4.肌纖維類型骨骼肌可分為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快肌纖維含量高,對于運動的爆發力和速度有較強的提高作用,慢肌纖維在力量與爆發力方面遜色于快肌纖維,但其擁有很好的耐力。
5.肌肉收縮類型和速度不同的收縮方式可產生不同的肌力,通常向心收縮產生的肌力小于離心收縮產生的肌力。經典的希爾(Hill)方程式描述了肌肉收縮張力與收縮速度的關系:當骨骼肌收縮力量增加,相對應的是肌肉收縮速度減小;反之,肌肉力量減小時,肌肉的收縮速度增大。
6.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關系通常情況下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有些肌肉部分肌纖維以一定的角度與肌腱呈羽狀連接,這種羽狀連接纖維越多,成角也較大,肌肉較粗,具有較強的收縮力。
7.年齡與性別約20~21歲肌力達到峰值,之后衰退,55歲后衰退加快。就性別而言,男性肌力強于女性。
8.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在暗示、大聲命令及積極的訓練目的均可提高受訓肌肉的肌力表現。
二、肌力下降的常見病因
1.神經系統疾病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如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者周圍神經系統損傷均可導致其支配肌肉力量下降甚至癱瘓。
2.失用性肌肉萎縮是指由于制動及無功能狀態導致生理功能衰弱,從而導致肌肉力量下降甚至肌肉萎縮,常見于骨關節疾病、骨關節損傷術后和長期臥床患者。
3.肌源性疾病營養不良性肌強直癥、多發性肌炎、外傷如擠壓綜合征、周期性癱瘓、缺血性肌病、代謝性肌病、內分泌性肌病、藥源性肌病、神經肌肉傳遞障礙如重癥肌無力等均可造成受累肌群肌力下降。
來源:衡水五院兒童康復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