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原院長楊金洪教授“中醫師承拜師收徒儀式”在首都北京舉行,儀式由首都國醫名師大講堂承辦。
首都國醫名師大講堂經過前期慎重篩選,重點考察,為楊金洪教授推薦2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深得楊教授贊許。學生蔣和國,博士學歷,已取得美國中醫師資格證,現居美國北卡來羅那州。祖籍江蘇,系清代十四大名醫之一,江蘇山陽醫派蔣寶素第六代海外傳承人。學生龔翠,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曾在以嶺藥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進修并任臨床醫師。
一起來見證這場溫馨且隆重的收徒拜師儀式吧。
儀式開始,主持人介紹師徒雙方,楊金洪教授深情寄語弟子:我們選擇了中醫,就選擇了一生的學習,充滿了挑戰和責任,我將毫無保留的傳承,也希望你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兩位弟子宣讀拜師帖,一紙拜師帖,叩開千年門,愿弟子以仁心為引,以精誠為方,讓這一脈薪火,照得更遠、燃得更高。
老師向學生呈遞回徒貼。
弟子虔誠行拜師禮,一拜傳道,二拜授業,三拜解惑。
弟子行敬茶禮,一聲“師父”,一生師徒緣。
楊金洪教授為弟子頒發拜師證書。
師徒合影,此刻我們共同見證!愿師門絕學,隨春風化雨;盼醫道精微,得代代相傳。
中醫藥能歷久彌新,歷經千年而不衰,并不斷發展,跟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師承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方面,師承模式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歷代中醫藥名家獨到的技術經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學者長期跟師實踐,通過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口授心傳,個別指導,“耳提面命”,“衣缽相傳”,弟子才可以逐步領會和較快掌握,少走彎路,縮短成才的周期。因此,師承模式可謂是中醫成才的一條“捷徑”。
名師簡介:
楊金洪,主任醫師、教授,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院長。從事針灸臨床、臨床科研工作40多年。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系統疾病實用針灸療法,以及中醫藥標準化的研究,致力于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疼痛的針法研究。
楊金洪院長作為主要成員,完成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標課題“針刺治療震顫麻痹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工作、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組織編寫《偏頭-痛針灸臨床實踐指南》的課題研究、參加醫藥衛生科學數據共享網――針灸臨床數據庫的課題研究、參加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醫外治特色療法和外治技術示范研究”項目中醫常用外治技術操作規范化研究,刮痧補瀉手法治療腰痛的規范化研究。主持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三批中醫優勢病種臨床研究項目,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診療規范及療·效評價研究;主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課題,臨床病證針灸治療指南---失眠針灸臨床實踐指南;主持、完成和參加科研課題共20余項,獲各級科技成果獎6項。先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編著5部;“針灸防治惡性腫·瘤防化療副反應的研究”,獲中國中醫研究院1994年度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紅景天注射劑臨床前試驗研究”,獲2002年度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針灸、推拿和骨傷技術標準分類與基本標準目錄研究”,獲2013年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程莘農針灸理法方穴術辨證思想集粹與臨床應用研究”獲2015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臨床病證針灸治療指南”獲2016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