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
陳輝
【助教】
宋雨萌
【參展藝術家】
黃俊炯 陳賢杰 劉蘇 魯彬妍 謝梓鈺
張宇航 張楚敏 王諍 金熙珍 宋思諾
于馨雨 郭玟萱 張湞禎 王在天 孫傳航 涂曦文
【展覽地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座103C二層平臺
【展覽時間】
2025年3月31日——4月15日
形意無限:抽象雕塑課程匯報展
前言
在雕塑教學中,抽象與具象的雕塑基礎訓練宛如支撐起雕塑教學大廈的左右臂膀,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起雕塑教學的核心內涵。具象雕塑以細膩寫實的手法,捕捉生活萬象的外在形態;而抽象雕塑則掙脫了形似的枷鎖,深入探索內在精神與情感的表達,是雕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展出的是雕塑系三年級本科生四周《抽象雕塑》課程的成果。這一課程建立在一年級抽象基礎之上,著重強調創作實踐,將培育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視為重中之重。在教學進程里,精心規劃了四個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部分。
其一為對經典的研習與再創作。學生們從經典作品出發,通過 “N次方” 的創作方式,由一件經典延伸出三件獨具個人風格的借鑒創新之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與大師對話,汲取經典中的靈感,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其二是以選擇兩個詞組為創作主題,每個詞組衍生出五件小作品。這要求學生們將抽象的詞語概念轉化為具體的雕塑語言,在有限的主題框架內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現出對不同概念的獨特理解與詮釋。
其三是從第一個作業里挑選一幅較為滿意的草圖,據此完成一件尺寸約 80 公分的抽象雕塑作品終稿。這一過程不僅考驗學生對雕塑材料的運用、空間構造的把控能力,更是對其整體藝術素養與創作實力的一次全面綜合檢驗。大型作品需要學生從宏觀視角統籌把握作品的體量大小、比例關系以及空間布局,賦予作品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深厚的精神內涵。
此外,學生們還需將一個漢字放置于特定環境之中,創作出兼具獨特造型結構,且融合了文字含義與環境意象的空間作品。此嘗試充分利用中國漢字形意同構的特性,構建起立體形態、文字結構、內容含義以及環境表達之間的有機聯系,極大拓展了雕塑藝術的三維表達維度,使作品在物質形態之外,于空間維度得以延伸拓展,承載起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
通過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程作業,學生們在雕塑的構造方式、意義表達以及空間拓展等多個維度得到了系統且深入的練習。從最初對雕塑基本構造的掌握,到挖掘作品背后豐富的含義,再到探索雕塑在空間中的無限可能性,每一步都凝聚著學生們的思考與努力,見證著他們在抽象雕塑藝術領域的成長與蛻變。
此次匯報展,不僅是對學生們學習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他們在抽象雕塑藝術探索之路上的階段性總結。希望觀者能從這些充滿創意與活力的作品中,感受到學生們對抽象雕塑的熱愛與執著,領略到抽象雕塑藝術獨特的魅力與無限的可能。
任課老師:陳 輝
助教:宋雨萌
2025年3月26日
結課匯報研討會
參會嘉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董書兵、馬天羽、馮崇利、馬文甲、王軼男、宿志鵬,中央美術學院教師趙磊,美國藝術家羅伯特·邁克爾·史密斯,新加坡藝術家楊子強,任課老師陳輝以及2022級雕塑系同學們。
研討會過程
師生交流環節
課程小稿與創作
黃俊炯
《無限》與《生長》主題小稿創作
《爭》
陳賢杰
《規整》與《生長》主題小稿
《廢墟》
劉蘇
《圍合》與《輕盈》主題小稿
《成竹》
魯彬妍
《破裂》與《無序》主題小稿
《瀅瀅》
謝梓鈺
《活力》與《生長》主題小稿
《塑溯》
張宇航
《敏捷》與《輕盈》主題小稿
《云邊的彩虹面條》
張楚敏
《死亡》與《生長》主題小稿
《切割柱體》
王諍
《生長》與《沖突》主題小稿
《升》
金熙珍
《緊張》與《空洞》主題小稿
《扭曲》
宋思諾
《死亡》與《對立》主題小稿
《路人庚》
于馨雨
《凹凸》與《規整》主題小稿
《凹》
郭玟萱
《活力》與《無序》主題小稿
《蝸》
張湞禎
《生長》與《死亡》主題小稿
《晚蓮》
王在天
《破裂》與《空洞》主題小稿
《廁所》
孫傳航
《無序》與《生長》主題小稿
《熵纏》
涂曦文
《生長》與《輕盈》主題小稿
《圍合》
小組創作作品(漢字主題)
用視頻或攝影的方式。將一個漢字放置于特定環境之中,創作出兼具獨特造型結構,且融合了文字含義與環境意象的空間作品。
《鴉》
作者:陳賢杰、魯彬妍
《撩咋咧》、《諞閑傳》
作者:謝梓鈺 劉蘇
《舉杯邀明月》
作者:張楚敏、于馨雨
《影境》
作者:張宇航、于馨雨
《生生不息》
作者:黃俊炯、王諍
《對望》
作者:郭玟萱、宋思諾
《困》
作者:張湞禎
《恐龍》
作者:金熙珍、王在天
《進山》
作者:涂曦文
《方寸之夢》
作者:孫傳航
同學感想與心得
1
孫傳航:
在這四周的雕塑課中,我完成了9張草圖、10個實物小稿、一組文字環境分析,以及一件大型焊接雕塑。最大的挑戰是首次嘗試金屬焊接,從零開始學習切割、彎折鐵絲和掌控焊槍溫度,過程中多次被燙傷,但最終成功將平面的“生長”概念轉化為立體作品。
創作抽象雕塑比具象更難,因為它沒有現實參照物。我通過大量查閱藝術家案例和與AI討論,逐漸理解如何用純粹造型傳遞思想。比如用雜亂的鐵絲模仿植物瘋長,既呼應自然生命力,又暗喻工業材料對生態的侵蝕。每調整一次結構都要反復自問:這樣的形態是否平衡?能否引發觀眾對環境問題的聯想?
這門課讓我意識到,抽象藝術不是隨意拼湊,而是用形式語言構建意義。焊接雕塑從草圖到落地的每一步,都需要理性規劃與感性判斷的結合。今后創作中,我會更注重作品與社會的對話,讓藝術不僅是視覺表達,也能成為思考的起點。
2
劉蘇:
在這次抽象雕塑課程中,我們從學習鑒賞到創作實踐,完成了一次富有深度的藝術探索。
其中我們選擇兩個詞語,使用鐵絲、石膏或紙通過解構、重組的方式進行創作,詮釋對抽象藝術的理解。不論是從抽象的表現方式還是材料運用的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在創作過程中,我也逐漸熟悉石膏繃帶的塑形方法,也懂得如何將材料特性靈活地反映在作品當中。 除此之外,我們還巧妙地將陜西方言的聲韻節奏轉化為視覺符號,通過攝影媒介呈現,使作品既保持了抽象藝術的純粹性,又融入了地域文化的溫度。
通過課程鍛煉了從物質特性到觀念表達的轉化過程,讓我們對"抽象即本質"的藝術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3
謝梓鈺:
在為期四周的課程里,我的主要材料為可塑性強且溫柔堅韌的紙漿。這是一次與自我的深度對話,通過正負空間的運用,我講述了一個關于遺忘與縫補自我的故事。紙漿的粗糙與細膩交織,如同生活的紋理,讓我在觸摸與塑形中回溯過往。
4
張禎湞:
這堂課從學習了解當代藝術,材料運用,以及在創作過程學會思考,讓我突破傳統寫實雕塑的束縛學習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學會創作中的概念節奏以及其中的哲學思考,體驗形式其本身的感染力與思想深度。
來源:學院雕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