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
幾天前,比亞迪旗下仰望U7(參數丨圖片)上市。新車為仰望品牌旗下第三款車,有著2秒級的加速,搭載云攆-Z平臺,提供插混和純電動力,指導價62.80萬至70.80萬,尤其選在小米 SU7 Ultra上市整整一個月后上市,硝煙意味非常濃郁。
仰望U7的磁懸浮
具體產品力方面,仰望U7動力性、舒適性、智能駕駛明顯出色,尤其底盤格外優秀。
動力性方面,仰望U7有著1300馬力輸出,2秒級加速,500千瓦的充電效率,屬于屈指可數的少數派。
舒適性配置,電動座椅,真皮覆蓋,加熱,通風,按摩,記憶,腰托腿托等各種配置都安排上,直接頭等艙。當然這些含金量不高,也就是堆配置,誰都能干。
智能駕駛方面,搭載激光雷達,自動泊車、高速領航、城區領航都能實現,智駕進入第一梯隊,和理想,小鵬,蔚來等伯仲之間,差別微妙。
底盤方面,仰望U7帶來驚喜,優勢突出。尤其是搭載四個懸浮電機,實現了對于車輪的垂直控制,從根本上提上了舒適性。
眾所周知,車輪的垂直控制是決定操控性和舒適性的根本。在過去的一百多年,無數品牌車企為了提升車輪垂直控制能力竭盡全力。早期是彈簧懸掛,可惜承載力太低;后來出了工字板懸掛,舒適性太差;后來出現了扭力梁,左右互相影響;再后來出了麥弗遜,屬于獨立懸掛,相比之前懸掛,實現了輪端獨立控制。再后來出現了五連桿和雙叉臂,降低了橫向側傾,進一步提升了舒適性。電磁懸掛則提升了懸掛的響應速度,減緩了坎坷對于車身的沖擊;奔馳的魔毯技術則通過傳感器,前瞻性讓懸掛提前伸縮適應路面坎坷,是一次技術飛躍。而包括保時捷、奔馳、米拉等團隊對于底盤過彎和濾震能力方面的調教,成為征戰全球的獨門秘技。
當然在比亞迪磁懸浮面前,以上種種都成為過去式。云攆-Z技術再結合易四方,通過獨立電機實現了對于車輪的獨立控制,相比之前的各種底盤控制,實現新一輪技術革命。尤其反應速度只有10毫秒,只有傳統機械懸掛的幾十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計,反應精度達到微米級。更重要的是,四個懸浮電機配合驅動電機,實現了四個車輪在縱向、橫向以及垂直的自主調節。以至于,在懸浮電機控制下,仰望U7可以實現跳舞、敲木魚、橫向移動等很多特異功能。
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一舒適性大幅度提升,路面的溝溝坎坎,可以通過調整車輪高度,使得車身保持平衡;第二操控感大幅度提升,可以隨意控制車輪扭矩,降低側傾和離心力;第三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即便發生爆胎,可以迅速降低車輪高度,彌補輪胎爆胎后的落差,依然保持車身穩定。如此,從本質上提升了車輛產品力。
比亞迪的魔法彈藥庫
仰望U7的上市,尤其是比亞迪的磁懸浮懸掛在技術方面的突破,令人刮目相看。近年比亞迪在技術方面持續突破,而且在很多核心技術方面,比亞迪一旦領先,友商很難追趕。比如刀片電池,經過不斷進化,耐用性,能量密度,安全性,生產成本等方面,已經高度成熟,和友商拉開差距。比如DM超級混動,經過多次迭代,續航能力大幅度提升,能耗大幅度下降,明顯處于行業領先。
即便一些之前的技術短板,則被迅速彌補。比如僅僅兩年前,比亞迪曾經被認為在智能駕駛方面相對保守,高層對待智能駕駛的態度也很曖昧。但是人家“說是說,做是做”,嘴上說著不重視,實際研發一秒都未停止。不久前天神之眼發布會,直接發布了三大系列的智能駕駛,而且直接裝車。現在七八萬的秦和入門級別的海豚都搭載L2級智能駕駛,讓很多還在想著智駕收費的品牌直接沉默。
事實上,僅僅2025年,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比亞迪已經開啟了三個重量級的技術發布會,天神之眼發布會實現了智能駕駛的平權,彌補了比亞迪的智駕短板;靈鳶車載無人機發布會,實現了無人機領域提前卡位;超級e平臺發布會直接帶來1000V的兆瓦閃充技術,緩解了續航焦慮,一秒兩公里的充電成為現實,同時意味著換電模式成為雞肋。
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比亞迪似乎有一個魔法彈藥庫,各種新式武器和彈藥可以源源不斷的拿出來,而且每次都能比上次更先進:超級插混,e平臺,兆瓦閃充,刀片電池,云攆,易四方,幾乎每個技術系統都足夠強悍,而且還不斷進化,不斷迭代……
研發投入超過凈利潤
在源源不斷拿出各種新式武器的背后,是比亞迪的本質已經發生改變。很多人以為比亞迪是一家制造企業,是一家工業企業。過去確實是,比亞迪甚至連座椅、氣囊和線束都自己生產,生產線的一分一厘都計較。不過那是過去,現在的比亞迪的精力已經從制造轉移到研發。過去幾年,比亞迪各種新技術新武器井噴一樣爆發,背后是比亞迪對于科研的持續投入。
過去十年,比亞迪研發投入甚至超過利潤;
10年前的2015年,比亞迪凈利潤28億,研發投入37億;
5年前的2000年,比亞迪凈利潤42億,研發投入86億;
2021年,比亞迪凈利潤31億,研發投入超過百億,達到106億;
2024年,比亞迪凈利潤403億,研發投入542億,在2023年399億的基礎上強勁增長了36%,這個超過500億的研發投入不但在國內屬于領先,而且超過很多造車新勢力的銷售額。
現在比亞迪研發人員超過12萬人,十年研發投入超過1800億元,這是比亞迪最近十年最正確的選擇。持續的研發投入,換來技術上的全面突破,比亞迪在電池技術,混動技術,智能駕駛,底盤操控等幾乎所有領域全面開花。
同時,因為技術上的領先,提升了比亞迪的產品競爭力,續航更長,油耗更低,加速性更好,智能駕駛更先進。產品力的提升,直接促進比亞迪銷量提升,在過去5年,比亞迪年銷量從50萬級別,直接提升到400萬級別,2025年或者將超過500萬輛。
高端化還需要時間
比亞迪雖然優秀,并非沒有缺點和短板,比如剛剛上市的仰望U7,雖然在技術方面足領先,但是銷量是否領先存在巨大未知。過去幾年,比亞迪雖然在大眾層面車型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但是高端品牌仰望在市場認可度并不高,而且原因復雜。
部分原因在于,比亞迪品牌早期的惡劣形象,一直沒有被徹底洗刷。至少在2000年之前,也就是比亞迪新能源爆發之前,比亞迪長期就是“價格便宜,產品低劣”的的代表,四萬多塊錢的比亞迪F3賣了百萬輛級別。但是過于低廉的價格,以及過于嚴厲的成本控制,導致這輛車雖然給比亞迪帶來巨大銷量,同時也打上低端的標簽。
最近幾年,比亞迪實現鯉魚龍跳,完成了新能源革命,銷量大幅度增長,同時推出了騰勢和仰望等高端品牌,但是畢竟品牌缺乏積淀,之前的歷史并不遙遠。同時在高端品牌方面,比亞迪過于強調技術先進性,豪華感、高級感和榮譽感反而被淡化。當然比亞迪也是無奈,一方方面技術確實優秀,想要低調都不能;另一方面,豪華和高級感確實需要積淀,比亞迪需要時間。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比亞迪只能等待,因為青年消費群體的崛起,幫助比亞迪克服了時間障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雷克薩斯。在20世紀晚期的美國豪車市場,當時是BBA的天下,后來者的雷克薩斯想要超越很難,對于傳統豪華品牌的仰慕和對于新生品牌的鄙視根深蒂固。雷克薩斯則直接瞄準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人,用技術、價格、可靠性俘獲了年輕人,在十年時間內超過了BBA。
其實造車新勢力同樣如此,理想,蔚來,小米,同樣瞄準年輕人,取得市場突破。至于中老年群體,雖然也很有錢,但是說服難度太大,代價太高,只能順其自然,等到青年市場成功,本身說服力就會變得更強。
所以,即便仰望品牌的技術足夠優秀,卻不一定在市場迅速取得突破。即便如此,因為青年消費群體的崛起,我們依然可以對于仰望U7予以更大期待和希望。更大理由在于,比亞迪擁有一個魔法彈藥庫,這個魔法彈藥庫的強大威力,可以幫助仰望建立技術優勢,而技術和性能優勢一旦建立,就容易形成超過友商的戰斗力。
當然,這一切逗需要時間,我們也將繼續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