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同日本發起關稅壁壘,一定程度上導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但在日美博弈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快速實現了經濟復蘇,一度讓日本成為“亞洲制造業基地”。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憑借低成本優勢向美國大量出口汽車、鋼鐵和電子產品,這也導致美國貿易逆差激增。
對日本而言,這是日本在二戰后短短幾十年就成為發達國家的根本,但對美國而言,巨大的貿易逆差意味著本國制造業的衰退。
就此,一場貿易爭端拉開了帷幕。
1960年,美元危機爆發,這也標志著日美經濟矛盾開始浮出水面。
美國認為日本的“傾銷”行為威脅到了本土產業,1981年美國開始對日本鋼鐵加征關稅,到了1987年更是以《美日半導體協議》為由限制日本電子產品出口,甚至對部分日本商品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打壓還不僅僅局限于關稅。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這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進一步削弱了日本出口競爭力。
同時,美國也以安全為由限制日本企業并購美國公司,并通過301條款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
日本是如何應對的呢?
在初期,日本選擇的是隱忍,試圖通過產業升級來緩解沖擊,但由于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催生出了資產泡沫,到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了漫長的經濟停滯。
日本GDP增速從1980年代的4%驟降至1990年代的1%,這也導致日本出口導向型模式難以為繼。
最終,真正讓日美走出貿易分歧的,除了日本自身的地產泡沫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日本的經濟模式的轉型。
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轉型為內需主導型經濟體,以及日本自身宏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才讓日美貿易摩擦告一段落。
今天,中美同樣也面臨著當初日美類似的結構性困境。
一方面美國對我國進行技術壓制,這與80年代對日本半導體的打壓一模一樣。另一方面,美國同樣也將我國商品視為“傾銷”的源頭,同時也是美國制造業衰退的主因。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國GDP占美國70%以上,遠超日本巔峰期的40%,這意味著市場縱深更大,對美國關稅的影響,自然也能夠降低。
但挑戰也在于,這一次美國并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全方位遏制”。
與日美貿易摩擦不同,美國對華打壓更注重技術脫鉤,例如芯片法案,以及金融制裁,實體清單,還有盟友協同,形成了全方位的圍堵。
如果說當年的日美貿易摩擦僅僅只是貿易逆差和美國制造業衰退的問題,那么今天的中美貿易分歧,則戰略縱深更大,幾乎是全方位的分歧和競爭對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僅僅是轉型為內需主導型經濟模式,可能還不是這場貿易爭端的最終結局。
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夠依賴外需,不能夠依賴出口。
因此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大力刺激國內投資增長,以抵消出口的重要性。
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由于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這也導致居民消費占比偏低,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內需不足。
內需不足,外部如果還面臨著關稅的話,就會有產能過剩的風險。
所以要想提高消費不過度依賴外需,那么就首先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夠刺激消費的增長。
就目前而言,出口對我們來說仍然很重要。去年我國的貿易順差接近1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也刷新了現代全球貿易史的新高。
貿易順差越高,表明我國的制造能力越強,也表明我們的出口依賴越大。
出口依賴大看起來是壞事,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表明國外市場對我國制造業的依賴。
以電池、太陽能板為例,我國在這塊的全球市占率都非常高,在歐洲甚至能夠達到80%以上,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有意減少這一塊的出口,就能夠當成我們自己的“武器”,以遏制對方。
早在2024年12月份,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就曾發表文章,說這一次中美貿易摩擦會更具有破壞性,文章列舉特朗普的發言,稱要對我國商品擴大征稅規模,還要堵塞我國出口商借道墨西哥等國家出口美國的路徑。
事實上,目前來看特朗普的確也是這么做的。
和上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相比,我們如今的確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例如房地產,當年日美貿易摩擦就是如此,雙方打著打著突然日本轉頭發現自己地產暴跌了。
而我們的房地產在2022年出現了拐點,最近幾年都在陸續下跌,一些三四線城市更是跌到了十年前的房價。
巨大的泡沫,以及不變的杠桿,這些最終都會影響到國內的消費者支出,以及投資。
消費和投資,可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二。如今因為房地產下行雙雙受到影響,現在又迎面撞上特朗普的出口關稅壁壘。
三駕馬車,各有各的難。
我們和日本另一個相似的點還在于,人口老齡化。
人口是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石,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如此循環往復,經濟才能夠增長。
目前我國的人口平均年齡已經到了三十多歲,人口快速老化,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該國的創新能力會大幅下滑。
研究發現,人口結構越是年輕的國家,它的商業技術創新能力就越強。
反過來,老年人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偏見,往往在重大變革的過程中,會采取保守的傾向。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日本在互聯網浪潮中沒能夠跟上步伐。
這更多是我們的挑戰,而不是我們的機遇。
人口變老,新生兒減少,不是機遇;地產下行,居民債務端居高不下,也不是機遇;而出口所面臨的關稅壁壘,更不是機遇。
眼下來看,我們的自身的壁壘還在于龐大的產業鏈,作為世界工廠,生產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這里有精密細小的上下游供應鏈,它們組成的護城河,反而是最強大的。
這些是留給我們的時間,同時也是留給我們的機會。
在面對分歧的時候,如果雙方不能夠達成共識的話,那么唯一的結果,就只剩下了競爭。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