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百度副總裁之女‘開盒’孕婦”的新聞刷爆了網絡,讓不少人第一次聽說了“開盒”這個灰色產業鏈。新聞里,一個小女孩花點錢就輕輕松松挖出了別人的個人信息,一個普通人的姓名住址甚至是身份證號,就這樣全部暴露在了大眾面前,聽起來讓人不由得頭皮發麻。
其實,這種讓人不安的現象并不是咱們獨有的煩惱。放眼東邊那個鄰居日本,他們對“開盒”這門“手藝”早就熟門熟路,甚至可以說玩出了花樣。從2000年初的互聯網浪潮開始,日本就和中國一樣迷上了“純天然開盒”。中國靠著人多勢眾,用”一人一鏟子“的方式發明了“人肉搜索”;而日本則以個人為單位,在“鉆研精神“的加持下誕生了“特定屋”。
日本的“特定屋”已經形成了一條分工明確的產業鏈
可是與國內“曇花一現”的“人肉搜索”不一樣的是,日本的“特定屋”經過這些年時間的洗禮不僅沒有淡出歷史舞臺,反而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產業轉型”,進一步商業化、組織化,在大SNS時代煥發了新的生機。
時至今日,普通人的身份信息還是被明碼標價,2000日元就能買到你的名字,1萬4000日元就能知道你此刻在哪兒,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今天咱們就從日本特色的“純天然開盒”聊起,看看這些“特定屋”是怎么把開盒變成了灰色產業鏈,更重要的是——想想我們普通人該怎么在這場信息戰里保護自己的隱私,將開盒者拒之門外。
日本特色“開盒”
——“特定屋”的崛起
先說說“特定屋”是個啥。簡單來說,他們就是一群利用網絡公開信息幫人開盒的家伙。不需要冒著觸犯法律的風險接入非法數據庫,客戶只要丟來一個SNS賬號,他們就能從照片、文字、點贊記錄里挖出目標的真實身份,姓名、工作地點、電話、住址,甚至連家庭關系都不在話下,講究一個“綠色天然,準確高效”。價格還不貴,從2000日元到1萬日元不等,堪稱“平民化服務”。更夸張的是,有些特定屋還組成了團隊,公開和客戶的交易截圖,證明自己“童叟無欺”——當然,也順便震懾那些想拿錢不干活“敗壞行業名聲”的同行。
一張不經意的照片可能透露非常多的個人信息
這些特定屋的客戶需求五花八門。有的是被網購詐騙了,想找出騙子是誰;有的是懷疑老公開了小號,想查查證據;還有些純粹是好奇心作祟,花幾千塊就為了知道某個網紅住在哪兒;當然,更多的人是因為在網絡上跟別人起了爭執,想要挖出對方身份從而卸下對方的匿名保護,讓自己在罵戰中立于優勢。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離譜?但在日本,這已經成了個半公開的灰色產業。成蹊大學客座教授高橋曉子就警告過,這種行為看似輕松,實則風險不小。要是信息被用在跟蹤狂或者其他犯罪上,特定屋可能得背上共犯的鍋。
明碼標價:信息越準難度越高,報價也就越高
令人意外的是,特定屋的身份往往出乎意料。他們不是什么黑客帝國里的神秘高手,而是再普通不過的大學生、主婦、公司職員。比如有個30多歲的女性,白天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晚上就接單當特定屋。她坦言,自己一開始只是出于興趣,喜歡從公開信息里拼湊別人的生活,后來發現還能賺點零花錢,就順手當起了副業。她還挺得意地說:“這不違法啊,反正我用的都是公開信息,誰都能查到?!?/strong>在她眼里,開盒的快感有點像解謎游戲,至于后果?“那不歸我管?!?/p> 普通人都能成為特定屋,也使得監管難上加難 SNS: 個人信息的無底洞 為什么日本的特定屋這么容易得手?答案就在我們每天刷的SNS上?,F代人離不開社交媒體,發個自拍、曬個午飯、吐槽個天氣,都是日常操作。可這些信息一旦疊加起來,簡直就是特定屋的“寶庫”。 舉個例子,你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咖啡店自拍,背景里有店名或者街景,特定屋就能通過街景地圖鎖定位置。如果你在微博上抱怨“期末考試太難了”,他們可能猜出你是個學生,再結合你關注的人(比如某大學的學生會賬號),學校都不難猜。甚至你以為自己的賬號匿名了就安全?錯了,只要你和現實中的朋友互動頻繁,特定屋就能從對方的公開信息反推出你是誰。 連照片中眼睛的反光都會成為開盒的線索 更夸張的是,連照片里的細節都能出賣你。比如日本有個案例,一個偶像的粉絲通過她自拍時瞳孔里的反光,推斷出她常去的車站,然后在那兒蹲點,最終導致她遭遇猥褻。還有人發現,拍個櫻花照時不小心露出剪刀手,高清相機能直接拍到指紋——這要是被拿去破解生物認證,后果不堪設想。總務省都忍不住跳出來提醒大家:“別隨便擺pose啊!” 連“耶”都不能比了,實在是防不勝防啊 再往嚴重一點說,直播主播風險可就更高了。還記得前幾天東京新宿那個被當街捅死的主播嗎?照片都能透露出你的位置,更何況是實時直播呢?兇手就是看著直播一路找到她的所在地的。這種事兒聽著像電影,但現實里真就發生了。另一名網絡主播優里香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在醫院工作時被粉絲開盒到了辦公室,甚至被當面“突襲”,從此再也不敢隨便透露行蹤。 新宿高田馬場路上殺人案的嫌疑人就是靠著直播找到位置的 為什么“特定屋”在這兒火了? “特定屋”能在日本這么猖獗,不是偶然。首先,日本的SNS普及率極高。根據統計,2023年日本有超過8000萬人在用Twitter,Instagram用戶也接近5000萬。大家都愛分享,信息量自然就多。其次,日本的隱私意識相對滯后。歐美早就因為劍橋分析公司擅自動用百萬個人信息進行政治宣傳的“劍橋分析丑聞”對數據隱私敲響警鐘,但日本很多人還覺得“發個照片沒啥大不了”,結果給了特定屋可乘之機。 日本人對SNS的依賴度十分之高 更深層的原因,可能跟日本社會對“別人的生活”的窺探欲有關。日本文化里一直有種微妙的“村社會”傳統,大家對鄰居的事兒特別好奇。SNS不過是把這種好奇心放大到了全國范圍。特定屋的出現,可以說是這種窺探欲和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那個大阪的20多歲女性特定屋就說過:“我喜歡那種窺視別人生活的感覺,像在玩偵探游戲。”這種心態,在日本并不少見。 對他人生活的好奇也助長了”特定屋“ 還有個因素是法律的灰色地帶。日本法律對“開盒”本身沒啥明確規定,只要特定屋用的是公開信息,就很難定罪。埼玉縣有個案子,一個男人通過特定屋查到了前女友的住址,之后干出一堆騷擾事兒,最后被抓了??商囟ㄎ菽??屁事兒沒有,因為他們只是“提供信息”,沒直接參與犯罪。這就讓特定屋有恃無恐,覺得自己不過是“技術工種”,后果跟他們無關。 “開盒”帶來的社會問題 “特定屋”的興起,看似是個小眾現象,但背后折射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首先是隱私的崩塌。過去,隱私是鎖在抽屜里的東西,現在卻像散落在街上的紙片,誰都能撿起來拼湊。其次是犯罪的低門檻化。以前跟蹤一個人得花大力氣,現在幾千日元就能買到全套信息,跟蹤和詐騙犯罪的成本直線下降。 許多跟蹤狂便是利用“特定屋”來鎖定目標的 更可怕的是,這事兒對普通人的影響。日本有個20多歲的女性,在電車上被陌生男搭訕后,對方居然通過SNS找到她,還發來“運命だよね(這就是命運呢)”的私信。她嚇得注銷了賬號,連上下班時間都不得不改了。還有個30多歲的女性,在網絡上被陌生人認出公司地址,搞得她整天提心吊膽,只能求同事陪著上下班。這些案例說明,“開盒”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心理和社會安全的威脅。 回家路上被人這樣搭訕也太嚇人了 還有個隱憂是“正義化”的風險。特定屋里有些人覺得自己是“網絡義警”,專門挖出詐騙犯或者惡人信息,覺得自己干的是好事??蛇@事兒一旦失控,就可能變成私刑。比如5ちゃんねる(日本著名匿名論壇)的“特定班”,就經常把炎上(引起網絡公憤)者的個人信息扒得一干二凈,甚至連家人都不放過,導致現實生活里出現家庭破裂、失業、鄰里排擠的悲劇。 別讓“特定屋”盯上你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防開盒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生活”。別急著曬圖,先問問自己:這張照片會不會暴露我的信息?背景里的路牌、建筑、甚至垃圾袋,都可能是線索。實時更新是大忌,最好等回家再發,時間差能救命。假信息也是好招,比如故意說自己在另一個城市,迷惑潛在的“特定屋”。 賬號設置也很關鍵。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把把SNS設成私密模式,只對熟人開放;別隨便接受陌生人關注,哪怕對方頭像再可愛。照片里的細節得處理,比如用貼圖或者馬賽克蓋住敏感信息,或者干脆少發自拍。像優里香那樣的直播者,更得小心,別在直播時暴露實時位置。 還有,別小看身邊的小事。垃圾袋別隨便丟,快遞的條形碼別亂拍,連陽臺上上的制服都可能是突破口。總之,少點“求認同心理“,多點防備心,生活才能安心。 可話又說回來了,明明自己只是在好好生活,卻要時時刻刻防著開盒的人,過得也太憋屈了吧?所以政府對于個人信息的監管也必須要跟上。 日本的“特定屋”亂象照出了信息時代隱私保護的漏洞,由于其利用公開信息的性質難以被法律約束,導致政府監管困難。 反觀國內,更加“先進”的開盒市場正在暗中飛速發展,前幾天的新聞更是暴露出了”非法海外社工庫“的存在,可是實實在在的違法犯罪,政府得趕緊行動起來,別等到“中國版特定屋”滿天飛才后悔。 還是那句話:需要完善法律 日本可是給我們敲了個警鐘:技術越發達,隱私越脆弱。中國人口多、網民多,真要形成產業鏈條,后果比日本可嚴重多了。政府得立法、監管、教育三管齊下,畢竟,誰也不想刷著手機,突然發現自己被“開盒”了吧? 我們何去何從? 日本的“特定屋”現象,既是科技進步的副產品,也是社會心態的投影。他們用幾千日元就能撕開你的隱私保護網,讓人既震驚又無奈。但這事兒也不完全是日本獨有,隨著SNS全球化,各種各樣的花式“開盒”方式正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歐美有黑客論壇直接點對點竊取個人信息,我們國內從非法社工庫調用個人數據,和日本的“特定屋”本質上都是同一個問題:互聯網時代,信息太透明,隱私太脆弱,防不勝防啊。 面對這個現實,我們既不能完全放棄SNS(誰能忍住上班不看兩眼呢),也不能毫無防備地裸奔。也許未來的解決之道,在于法律的完善和技術的中和——比如用更嚴格的隱私法,或者更新的技術來反制“開盒”。但在那之前,保護自己還是得靠自己。畢竟,在這個人與人的邊界逐漸模糊的互聯網時代,多一份小心,就能少一份麻煩。 下次發SNS前,不妨多看一眼:這張照片,會不會成為“開盒者”的下一個獵物?畢竟,誰也不想某天收到一條私信:“嗨,你叫xxx吧?我知道你住哪兒。“ - 完 - 走在路上 發現生活的美好 我們一起出發
日本的社會土壤:
自保指南:
需要注意自己發出去的照片,隨處可見的物件都透露著重要信息
珍珠奶茶的反射都能暴露你的位置...也太離譜了
開盒時代,
可是誰不想自由自在發照片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