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的緬甸 7.9級大地震,讓這個嚴重缺電的國家未來電力缺口進一步加劇,來自中國的風光水等清潔能源或將迎來重大機遇,但有些企業已提前布局,且對地震迅速應對。
地震加劇電力缺口
數據顯示,2025年緬甸電力覆蓋率約55%,80%的農村為無電村,人均電力消耗不及中國20世紀80年代水平,電力長期短缺也一直制約緬甸經濟的發展,甚至影響到臭名昭著的電詐產業。
根據《緬甸國家自主貢獻》報告,緬甸需每年增加300-500兆瓦電力供應,直至2030年,才能勉強維持當前的電力水平。電力供需缺口情景分析表明,預計現有發電能力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由于難以調動發電和上游天然氣勘探的資本投資,電力供需缺口將進一步加劇。
而此次大地震無疑將會給緬甸的電力基礎設施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因此,緬甸短期之內努力修復電力基礎設施,并加快液化天然氣發電廠建設。但為災后長期恢復發展,政府正加大力度推動水電、風電、光伏的發展,希望通過新能源的快速成長,盡快填補缺口。
根據《緬甸國家自主貢獻》報告,緬甸到2030年務必要完成18239MW的電力開發,新能源應為7156MW占比39%,其中水電5156MW和風光2000MW。
但緬甸其實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根據中國水規總院2020年評估數據,緬甸水電技術可開發容量為 6400萬千瓦,而目前開發程度僅為5%。且該國有較好的風力和光伏資源,風電和光伏可利用資源分別可達45000MW和52000MW,目前處于開發狀態的仍不到5%。
哪些企業提前布局?
華能集團布局較早,在2006年就已布局緬甸水電,其開發的我國首個對緬投資水電的大型BOT項目——瑞麗江一級水電站位于緬甸北部撣邦境內,緊鄰中緬邊界的瑞麗江干流上。2009年4月,6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6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40億千瓦時,部分電量輸送到緬甸東北部。2009年11月,華能瀾滄江水電公司與緬甸電力共同簽署瑞麗江二級水電項目開發權諒解備忘錄,預計裝機52萬千瓦,由中緬雙方按BOT方式投資開發。
據悉,緬甸國家電網于3月31日恢復了230千伏雙回輸電線路的正常運行。華能瑞麗江一級水電站在半小時內完成了并網復電操作,全面恢復對緬供電。
中國電建則打造了緬甸中部光伏項目群,總投資約1.49億美元,并網容量160兆瓦,年發電量3.42億度電,可滿足緬甸100萬戶農村家庭用電。其中京榮光伏發電項目是中企在緬甸實施的第四個太陽能發電項目,每年可生產6370萬千瓦時的電力,可為緬甸29670戶家庭供應電力。
此外,中國電建還建設了皎喜145MW燃氣電站和皎漂燃氣電站,年供電量分別為12.74億千瓦時和約10億千瓦時。
三峽集團打造了控股,中、泰、緬三國聯合開發的孟東水電站規劃裝機約700萬千瓦,預計投資額約100億美元,建設工期為15年。同時,三峽還開發了羌達風電項目,該項目是納入緬甸政府支持計劃的第一個風電項目,首期開發裝機30MW。
中國能建在今年1月剛剛簽約開發曼德勒密鐵拉1吉瓦光伏發電基地項目,這是緬甸首個吉瓦級光伏發電基地項目。此外,該集團旗下云南日林新能源還開發了適合南亞、東南亞高溫高濕環境的太陽能光伏儲能系統、光伏照明系統和光伏灌溉系統等產品,并在緬甸投放市場。
大唐集團則在緬甸擁有太平江水電站,且在緬甸大地震中未受影響,仍可全力保障緬甸地區電力可靠供應。水電站內有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400kW,年均發電量為594.74MWh。
相比之下,國家電投的布局則更具戰略前瞻性——從“一帶一路”高度和“無電村”入手,于2023年9月建成投運了緬甸首個“無電村”光伏示范項目,終結了緬甸克欽邦其培縣耶覺村的無電歷史,也為集團后續的在緬發展鋪設道路。
綜合而言,由于受投資環境、電網建設、供應鏈和融資渠道等因素的影響限制,中國企業在緬除水電具備一定規模外,風光新能源尚未實現大發展。但上述央企的先行布局,無疑為后續投資機遇搶占了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