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寶燕主席、李兆祥校長、顏炳罡先生,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
鄉村儒學作為顏炳罡先生首倡并躬身實踐的文化事業,十余載篳路藍縷,也是一項把儒學的論文寫在山東大地、中華大地上的高尚的事業。這項事業的發軔,可追溯至至圣先師孔子誕生地——尼山腳下的泗水鄉村。顏先生以學術熱忱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在田野阡陌間播撒儒學火種,終使鄉村儒學走出了一條從學術理想到社會實踐、從局部試點到全域推廣的愈見開闊的發展路徑。
2022年,顏炳罡先生依托曲阜師范大學成立鄉村儒學研究院,標志著這項事業邁入體系化發展的新階段。依托這個學術平臺,鄉村儒學不僅在齊魯大地形成燎原之勢——于聊城、青島等地相繼設立研究院分院,更在縣域層面構建起十余個實踐基地,實現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的雙向發展。鄉村儒學正發出不容忽視的時代強音,我對這項實踐的認識比較膚淺,但結合今日實踐基地揭牌之契機,愿就鄉村儒學在當代文化建構中的時代價值談三點淺見:
鄉村儒學的勃興,標志著當代學者文化主體意識的集體覺醒。這種覺醒的深層意涵在于突破了傳統學術研究的書齋化窠臼,實現了“知行合一”的實踐轉向。以顏炳罡教授為代表的學者群體,正以躬身入局的姿態,將儒學義理轉化為鄉村文化振興的行動方案。在顏炳罡先生的帶領下,一批學者走出書齋走向社會,參與到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當中去。這意味著在文化建設當中加入了儒學的要素,為我們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增添了儒學的底色。當代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在賡續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它的本質絕非將傳統與現代置于對立的維度,而是著力構建新舊文化的交融共生機制。這種文化發展觀既非破舊立新,亦非革故鼎新,而是通過激活傳統文脈中的精神基因,使其成為滋養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
第二,鄉村儒學的興起,也證明了儒學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當中的價值和意義。回溯歷史語境,自“五四運動”以降,儒學在激烈的傳統批判浪潮中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而今在黨中央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指引下,儒學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正煥發新生。通過組織村民、市民共讀《論語》《孟子》等經典文本,將“仁義禮智信”的價值理念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融入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這深刻昭示了儒學并非塵封的典籍,而是解決當代社會倫理建構、價值重塑問題的精神資源,儒學的現實生命力在鄉村儒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確證。
第三,鄉村儒學的發展歷程也充分驗證其路徑選擇的正確性。鄉村儒學所到之處的的確確改變了民風、村風和家風:在民風建設層面,鄉村儒學普及的地方人際糾紛發生率明顯下降,和諧共處、禮讓互助漸成風尚;在家風培育維度,家庭代際關系中孝道缺失現象大幅減少,敬老愛親、贍養盡責蔚然成風;在村風塑造方面,不文明行為持續消減,公共空間文明程度顯著提升。這些具象化改變有力印證了鄉村儒學實踐范式的有效性。顏炳罡教授開創的鄉村儒學經過二十余年探索,已形成可復制的基層治理經驗。其創新性在于突破傳統場域限制,將實踐范圍從農村拓展至社區、學校、企業等多元空間,構建起立體化傳播體系。三德范村作為持續二十年的實踐樣本,它的揭牌儀式標志著鄉村儒學的模式進入制度化發展的新階段。在既有實踐成效基礎上,依托系統化基地建設,鄉村儒學必將開創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基層文明建設提供持續動能。就三德范村這個實踐基地來說,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鄉村儒學的發展一定是越來越好,前景一定是越來越輝煌的。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