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還牽起一場關于「粉絲」的深度思考。
起因是韓國男子組合「門童」泰國曼谷的演唱會因地震取消,部分抵達曼谷參加該演唱會的中國粉絲被迫滯留當地。
問題就發生在主辦方的「左右搖擺」,公告先發布又刪除,最后組合成員全部乘機回韓國后才重新發布正式公告。
公告反復讓部分粉絲認為活動恢復而選擇滯留,這不僅傷害粉絲情感,也容易導致危險發生。
反而最后是中國粉絲站、粉絲抱團自救完成了該由主辦方做到的應急處理,「門童脫粉」等相關話題也隨之登上熱搜。
同好自救的人間溫情下,還有粉絲文化崩離的聲音,只是這次矛盾點不止外界的不理解,還有門童粉絲間的內訌;
部分門童粉絲認為脫粉批評小題大做,作為粉絲應做到體諒而不是「抹黑」。
事件的輿論浪花不大,卻意外抖出粉絲最不想討論的事實:因偶像的成功而形成的身份認同,在面對偶像方施加的不合理壓迫時,身份與自我間的矛盾。
究竟是「我」重要,還是「粉絲」的身份重要?
粉絲
粉絲文化大多是由「身份」而催生的。
不管是構建的社群氛圍,還是參與偶像的商業活動,都是將「我」關聯偶像,以偶像的成功內化成自我價值。
同時這種不斷行動的過程,也在反復重塑自我,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
當然,成為粉絲的初衷可能并不相同:可能是原子化社會的孤獨感,才藝吸引、經歷波及,甚至僅僅是心血來潮...
但當獲得「粉絲」身份時,整個文化就會影響你無限趨同:以偶像利益為優先、高度聚焦偶像變化、保持應對沖突的靈活性等等。
具備統一性成為了區別「核心粉絲」和「普通粉絲」的身份識別,抹去松散個體概念,逐漸變成相似的工蜂。
如果有關注近期內娛的粉絲事件,這公式你一定熟悉:組織性的情緒輸出,以換取明星的名聲勝利。
雖然很多人看衰粉絲文化,但我更認為「一體兩面」的形容更為合適;
他們既可能陷進虛無主義逃避人生,也可能是通過身份形成追尋到自我價值;
他們可能成為消費主義下的工具化,也有可能是抱團完成影響力擴張。
但不可否認,大多數群體狂熱在面對偶像崩塌都會產生不適。
自我
粉絲的定語并不是失去自我。
成為粉絲,恰恰是自我探索的一種嘗試,對于一些人來說甚至是人生定義的答案。
但成為粉絲,不應該失去自我。
門童事件它本質是場角度問題:同為粉絲意見分化,是身處的角度不同導致的無法共情。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粉絲氛圍營造的感情趨同,價值趨同就已經破碎了。
資本保護公司財產,優先男團跑路確實不違法,但對于身處當地的粉絲來說,這無疑令人寒心。
現在很多明星公關都將「捂嘴」當成路徑依賴的,但對于本是受眾的粉絲采取公關多少有些黑色幽默了。
不僅無法平息聲浪,反而毀掉粉絲間的體面和光彩。
更別提其中還有些渲染:「利益受損時,也要偏袒偶像」的想法,稱為魔怔也不為過。
自我價值的體現如果僅靠他人肯定或寄托他人成功是極具危險的,一榮俱榮就像大餅,一損俱損又盡顯無情。
人生無法預設,當粉絲行徑令自己感到不適時,深思比盲從更接近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